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我在玛曲的支教生活

时间:2022-09-1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用户4456 点击:

  一 听闻远方有你

  这是一片令人魂牵梦萦的人间净土,它空灵而又绚烂,圣洁而又美好。神圣的寺院,碧绿的草原,蔚蓝的湖泊,滔滔的河流,彩色的经幡,它让刚烈与温柔相济。这里质朴,这里惊艳,这里远离凡尘,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的香巴拉。这里是一个把信仰融入生命的地方,这里就是甘南。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地带。甘南属于安多藏区。被称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在西藏你想看到的东西,甘南都有。甘南,令我魂牵梦萦,心驰神往。我如今虽然年近50岁,但在内心深处从始至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向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再加上身边有不少熟悉的同事,也先后从甘南支教回来,听他们娓娓讲述那边的所见所闻,也愈发勾起了去甘南支教的冲动。

我在玛曲的支教生活

  2021年7月初,学校接到教育局人事股正式通知,让我们学校选派一个教师到甘南支教,这是政治任务,要确保完成。学校里一片寂然,无人报名。老师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身体健康欠佳的,有老人年迈需要照看的,有小孩年幼,需要扶携的。我思虑再三,提出报名。有同事善意提醒,小儿正要上初中,在这关键时刻甩袖离去合适不?还有必要这么拼吗?我也动摇过,犹豫过。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年都有,为了心中的执念,任性一把,豁出去了。人生不就是一场豪赌吗?谁能说,你待在家,孩子就能一定能学好呢。自然而然的,我就成了不二人选,得偿夙愿。填表盖章上报。

  虽然都是去支教,却是分属两个项目。一个是中央的“三区支教”,一个是甘肃省的“顶岗支教”,我是属于后者。支教受援地是临夏和甘南两州,去甘南的人数居多,临夏海拔低,气候好,距离近,生活舒适度高,所以成了支教教师的首选地,趋之若鹜,得找人说道说道,才能就近安排。这也是我们去甘南后才知道的。我呢自恃体魄强健,不惧高寒。甘南又奈我何。利用暑假,整理一下心情,放下顾念,轻装上阵,好去迎接诗和远方。等着吧,待新学期开学时,开始我的甘南支教之旅。

  二 玛曲,我来了。

  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全县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县城海拔为3400米,年平均气温2.9℃,降雨量充沛,气候寒冷阴湿,全县常住人口为5万7千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9%以上,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区。玛曲是藏语“黄河”的音译,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一个433公里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县就被这一弯所环抱。

  以我的理解,玛曲就是地广人稀,高寒缺氧,雨量充沛,以藏为主的纯牧区。当地的汉族人戏谑说,玛曲的气候没有四季变化,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也就是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草原上绿草如茵生机勃勃。就这,早晚还要冷人呢。玛曲县的暖气一年要供8个月呢,干部职工的取暖补助要发8个月的。你羡慕不?但是牧民家里却是常年要烧牛粪做饭取暖的。草原牧场上捡牛粪,是牧民家的日常劳作。因为牛是吃草的,不喂任何饲料。牛粪是淡淡的青草味,根本闻不见臭味。只不过热量低,抵不过煤炭。真是由衷佩服,这个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苦寒之地的民族。

  三 吃饭是大问题

  学校是寄宿制初中,玛曲县几乎所有的藏族初中生都在这所学校就读,1800多学生,42个教学班。学生管理很严格,有14个宿管老师专门管理学生公寓。总务处也有不少人专门从事食堂管理。在学校待了一年,也没有听说住宿学生发生啥大事。学校开有学生食堂,自己经营。有五个档口,形成竞争机制,饭菜真正是物美价廉。每天还能吃两次水果,一次是香蕉,一次是红富士苹果。形式上是刷卡吃饭,其实学生不用充一分钱,饭卡里的钱都是由国家专项拨付,学校往里充的。如果初三毕业,吃不完,有结余,学生可以领走,据说,有个别学生都能领到成百上千块钱呢。

  学校没有开办教师食堂,尽管前前后后也开办过,都以失败告终。学校里住的单身教师和我们支教老师也有六七十人,按说也够办一个教师灶的,关键是他们缺乏固定吃饭人数的能力。今天做多了,来吃饭的人少,明天准备的少,来吃饭的人多了。再加上采用外包经营的方式,饭菜也不比街上便宜。所以,三弄四弄,教师食堂就黄了。我曾经给他们支招,要不然,我们充卡同学生一起吃。领导说,这是国家对民族地区学生的优待政策,老师们吃了,传出去话不中听,就算老师们自个掏钱吃饭,这钱也没办法交代,不好做账。从这点上看,领导们政治站位高,原则性很强。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我们这里,领导们谈笑间,就很灵活的处理了。没这点能力,当啥领导?哈哈哈。玛曲这地方,除了海拔高,再就是物价高。这里一碗面片16块钱以上,且量少,缺蔬菜。玛曲历来不产菜,不种植任何农产品。尽管菜市场有卖菜的,人家习惯了不放菜的面片。由于菜都是从外面拉进来,运输成本高,价格奇高。基本都是我们家乡的两倍多。一斤茄辣子八九块钱,冬天习以为常。夏天都要卖四五块钱呢。藏中尽所能的为我们置办了做饭用的灶具,如锅碗瓢盆,基本够用。鼓励我们自己起锅烧油,这样吃的可口,也经济实惠。宿舍同住的是陇南的两个4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自己不做饭吃,在外面饭馆买饭吃。我也不好意思起锅。在外面买着吃了有两周左右时间,三人都上火了,嘴唇子红丢丢的。在我的竭力鼓动下,三人正式搭伙做饭了。当然,我是做饭的伙头。他们二人可能在家不做饭的缘故,做饭的主动性不强,动手的能力太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起合伙了一个月有余,两个陇南人就懒得做了,散伙了。其后,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着吃,想吃啥做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还少了许多掣肘。到最后,凡是一起合伙做饭的人都产生了矛盾。夫妻在一起都拌嘴里么,更何况两个素不相识的成年男人,不计较是假的。在这里,告诫要来支教的老师,如果不喜欢做饭或是不会做饭,千万不要贸然前来。我们一起有三个接近五十岁的支教老师,要么就是方便面凑合,要么面条和生菜一起煮,煮熟了捞出锅,撒点盐,就着吃,看着都可怜。自古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好饭,才能打胜仗!

  四 冷冷的夜里随风吹

  在甘南玛曲支教最大考验,不是教学,因为用汉语教学,我们这边的老师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反而,藏族老师就有点勉为其难,踉踉跄跄。前些年,他们一直用的是全国五藏区的藏语版教材。近几年,教材改版,用统编人教版教材,对他们是不小的挑战。因此,这也就是我们顶岗支教的意义所在。藏族教师要到大学里学习汉语文和普通话一年,回炉重造。我们来替他们上课。其实我觉得最大的考验是身体对气候的适应。玛曲县,海拔高,空气含氧低,气温低,容易发生高原反应。为了预防高反,在合作市就准备了海景天,有人还准备了氧气罐。事实是刚来时,我有点轻微的反应,就是睡眠轻,头脑轻飘飘的。吃了点药,很快就正常了。不过,上三楼时走地快了,就有点胸闷气短,很吃力的样子。还有,上完一节课后,就像累瘫了,有气无力的,得缓好一阵子才能恢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海拔高的原因,二是师生配合不上,学生汉语水平差,老师基本是自编自导自演,累不死才怪哩,三是草原上的学生野性大,学习习惯不好,总喜欢搞点小动作,太分老师的神了。还得随时组织教学,要不课堂乱的进行不下去。不管怎么,还是的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和肺活量。没课的时候,我主动和藏族老师一起打打篮球,也加强了友谊。有了他们的陪伴,支教生活才不孤单。有个庆阳的年轻教师来一周后,就感冒了,高反严重,回去了。后来换回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50岁)的,结果待住了。民勤来的一个女老师,也50上下,待了3周,说是睡不着觉,给上面打了招呼回去了。这学期开始,那个学校又派来一个年龄不相上下的男老师来顶岗。凡是不能坚持工作回去的,省教育厅都要往下发通报批评,指责下面县区、学校不重视此项工作,敷衍塞责,应该把身体健康,业务精湛,师德优秀的老师选派上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