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与成昆铁路的情缘

时间:2022-07-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周浩楠 点击:

  有着“世界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于1970年建成。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的铁路大动脉,但由于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铁路的设计建设标准偏低,为单线双向通行。

  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爷爷将一本塑料皮的笔记本作为礼物送给我。我视若珍宝,爱不释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学生,谁要是有一个塑料皮而且带彩页的笔记本,那在班里可是相当厉害的!这个笔记本的彩页所记录的,就是当年新建成的成昆铁路。里面记录了数万铁道兵,为建设成昆铁路,抛头颅洒热血,战胜艰难险阻,成就了这个世界铁路史的奇迹,给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重走成昆铁路的摄影创作采风活动。

  同行者中,有参建者、有父辈是参建者、有路局的工作人员等。我们一行30人乘车从成都出发,到达的第一站便是喜德县两河口烈士陵园。由于成昆铁路工程异常艰巨以及受当时的施工条件限制,大量铁道兵在建设时期牺牲在了工地。成昆铁路,留给我们的是对30万筑路大军的敬畏、对成昆线的震撼和今天成昆线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

  成昆铁路上的“一线天”石拱桥保持着中国跨度最大的铁路石拱桥的纪录。参观了这个地方后,我们很震撼。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修建这座石拱桥的?陡峭的山壁上、山崖间一座座10余公里的隧道又是如何建成的?同行者中有当时参加建设的同志,他们现在已经80多岁了,听说这次要重走成昆铁路,老爷子们变得更有精神更有活力,都想看看当时战斗的地方,也想看看一起奋战牺牲的战友。“雄文四卷,风枪一杆,天下何处是难关。”是他们对成昆铁路石拱桥和隧道最完美的讲述。我们都被他们当年的豪情所感染,每走一处无不触景生情,留下了大家深深的思考和感恩奋进。

  喜德县,民风淳朴,地理位置艰险,生活条件艰苦,当年在这大山里面修建成昆线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当时生产条件下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听老一辈说,铁路通车后,几乎达到举国欢庆的地步。通车第一天,走几天几夜来看火车的老乡们不计其数,现场可谓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一看“火车”这个庞大的“怪物”,乘坐这个怪物去一趟成都,去一趟昆明。直到今天,成昆线也是大凉山深处沿途彝族同胞和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方式。彝族同胞们可以通过它把自己的土豆、玉米、牛、羊、猪等拉到山的外面卖了换些生活必需品回去,小孩们通过成昆线到外地求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年轻人通过成昆线到外面务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成昆线已经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听当地人说,如果没有成昆铁路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凉山。

  当年中铁二局的老前辈不怕艰难险阻、不远千里、不畏牺牲修建的成昆线成为了历史的丰碑,也同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至今日,当地老乡仍然对中铁二局“开路先锋精神”赞不绝口,对我们这些二局新一代职工也是充满了亲切感。路上遇见一位姓李的大爷,他知道我们是中铁二局人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当年修建成昆线,李大爷15岁左右,他依稀记得在他家门口修建铁路时,一位二局工人经常在他家串门和他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他家非常困难,铁路工人经常帮助他家,给他家送吃的,帮他家干活,还把自己工资的一半给他家补贴家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后来,他家门口的铁路修好了,铁路工人相继走了,他们家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恩人。但他们心怀感恩,友谊共存。

  回程的路上,时速每小时40多公里,让我们尽览车窗外似乎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看着远处的成昆线,我告诉自己,今后我要继续传承中铁二局老一辈大无畏的开路先锋精神,秉承先烈的优良传统,学习并弘扬成昆精神,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帮助成昆铁路沿线的居民早日脱贫致富,早日和大山外面的世界接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