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集医药之大成,《本草纲目》(11)

时间:2023-06-2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春之霖|小慈 点击:


    五谷为养——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

    我们学习《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不仅仅要看到“吃什么”,也要重视“怎么吃”。其实,李时珍和中医养生名家们早就提出了一套合理饮食的良方,跟现代保健医学所提倡的“平衡膳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忽略这套“食法”。

    广告模特小于要拍摄一组时尚杂志照片,为了能达到更佳的上镜效果,本来就很瘦的她又开始突击减肥。除了每天一小时的强化运动以外,她把三餐改为两餐,并且只吃菜不吃主食,据说这是时尚达人最流行的减肥方法。结果一段时间以后,体重是下去了,但皮肤变得暗淡无光,气色也很差。如此憔悴的小于让杂志编辑和摄影师都大发脾气。

    小于可不是特例,现在因为减肥而不吃主食的人不知有多少,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健康的伤害是相当大的,最后带给我们的也不是美丽。为什么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让我们首先从迎粮穴说起。

    鼻子旁边有个穴位叫迎香穴,而在嘴巴两旁有个穴位叫迎粮穴。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鼻子是用来闻香味的,而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他们觉得吃素就是吃蔬菜,还有些人认为菜是好东西,比饭好吃也比饭有营养,所以“少吃饭,多吃菜”的饮食观念也风行起来。

    其实我们祖辈早就给我们指了条明道——“迎粮”,就是说人要多吃大米、玉米、高粱、地瓜、胡萝卜、土豆等种子类粮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蔬菜要做得可口需要大量的油,现在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在过去,人们缺衣少食,能吃饱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想吃点有油水的东西并不容易。所以,蔬菜的制作一般都是用水煮,加点盐,根本谈不上可口。而土豆、地瓜等种子类的食物,不需要加油,煮熟后就香喷喷的,能引起人的食欲,还容易饱腹,所以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们都是用种子类的食物作为口粮,蔬菜只是辅助。    虽然如此简单,那时人们的体质也相当不错,很少生病。而现在那些以蔬菜摄入为主的素食者,动不动就上火、生病,体质弱得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

    另外,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这种观点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

    有的人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的过度蓄积,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米、面等主食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并不算多,而往往由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热量蓄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吃下去容易得病。

    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应当至少吃6两米饭,否则,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没有,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少吃饭,多吃菜”的观点,科学合理地搭配主食与副食。

    要想肠胃不累,就要干稀搭配

    张大爷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的,特别羡慕,因为他的小孙子一上饭桌就闹脾气,总说饭菜干巴巴不想吃,吃不了几口就把碗筷撂到一边了,结果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邻居教给张大爷这样一招,每餐多做一些美味的鲜汤,让孩子干稀搭配着吃。张大爷试了试,小孙子吃得果然多了。

    平时吃饭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米饭配炒菜吃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不易下咽。倒不如做些精美的面食,再配上几款鲜汤,干稀搭配,胃肠就觉得舒服多了。

    当然,人也不能光吃流质食物。如果光吃稀饭、豆浆、菜汤、米汤等稀食,人体摄入的能量就会不足,也就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长期食用单纯的流质食物,还会使人的咀嚼功能退化。所以,吃饭一定要做到干稀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补充了水分,又增进了人的食欲,还能让食物容易消化吸收,真是一举三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强调人们在平时饮食时要注意干稀搭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