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郑国渠:养在深闺人未识

时间:2023-05-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安宁 点击:
  景区交通车沿着之字形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疾驶着,路太陡,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发动机在声嘶力竭地“哼哼”着,司机把方向盘打到极致,才可勉强转弯,不时按响的喇叭声,在提醒对面来车注意。向下只能看见一个个之字,乘客顾不上欣赏山中美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来人还没到郑国渠,山先来了个下马威,让你感受一下先人们当年的艰难。

郑国渠
 
  广袤的关中平原是四塞之地,南边是南山,也就是秦岭;北边是北山,好像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在人们心中,北山都是些土山,更像是沟壑纵横的台塬,看上去没一点气势,这也许就是它没有名字的原因吧。谁能想到,在貌不惊人的北山中,竟隐藏着一处不亚于秀美秦岭的好去处。它就是位于陕西泾阳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当年的取水口,就藏在十几里外深山处。这里山高沟深,地形险峻。战国末期,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称霸于世,东邻韩国首当其冲。韩桓王无奈采取"疲秦"策略:派著名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入秦为谍,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为的就是耗竭秦国实力,使其无力向外扩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了这一诱人建议。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秦王政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就在工程完成大半时,韩国"疲秦"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从容地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被说服了,仍重用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它首开关中灌溉之先河,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增加了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它促使秦国更加强大,遂加快了统一步伐。
 
  郑国渠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取水点的水库万顷碧波,浩浩荡荡,不时有游艇划过。山上的黄色野花一片片烂漫怒放,似在向游客讲述当年郑国修渠的故事。
 
  回来路上,同行的老水利人张武洲意犹未尽,他还在想着郑国渠的事:“那时候没有水平仪,没有工程机械,仅凭原始的工具,真不明白古人是怎样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的!”
 
  古往今来,岁月淹没了多少帝王将相。而在两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络绎不绝的到此朝拜古代的水工郑国和他的杰作,是因为他为民众的福祉做出了切实的贡献。这就是民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