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坐立谁安(3)

时间:2023-06-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詹谷丰 点击:


    刘节教授说,骨头虽然坚硬,但一定得用皮肉包裹。深刻的思想精髓,必定在文字的深处。下跪,磕头,站立,鞠躬,已经不再常见,但当它出现的时候,一定比握手高贵。

    四、站立

    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注定是人体姿势集中展示的舞台,是检验一个人骨头硬度的炉火。

    刘节教授在课堂上回忆完陈寅恪在王国维遗体告别仪式下跪磕头和带领学生拜见父亲,在父亲身后垂手站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肢体动作之后,考验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对刘节的检验是从他的老师身上开始的。1958年的夏天,历史系的学生用大字报引燃了焚烧陈寅恪的烈火,“拳打老顽固,脚踢假权威”;“烈火烧朽骨,神医割毒瘤”,这些杀气腾腾的文字,让刘节不仅感受到了烈焰的温度,而且还看到了火焰如同毒蛇一般迅速朝他蔓延过来。

    几天之后,刘节得到了一个暗示,只要批判陈寅恪,他就可以过关。然而,刘节却没有过关的意图。在批判会上,他不仅没有批判自己的老师,反而为陈寅恪做了许多辩护。

    引火上身。这绝对不是刘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兵法,这只是一个骨头如铁的读书人的真实性情。陆键东先生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有一段话,对刘节的引火上身做了准确的评价:“敢于在批判台上将1958年的政治运动比喻为清代的文字狱,未知刘节可否称为神州学界第一人?至于公开为陈寅恪鸣不平,刘节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对于一身硬骨的刘节来说,用语言为他的老师辩护,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让世人震惊和敬佩的,则是他日后的行为姿势。

    与“大跃进”时期的语言批判相比,“文化大革命”中的武力批斗可以用残忍来形容了。1967年的陈寅恪,生命的火堆只剩下了余烬。当他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红卫兵竟然欲用箩筐把他抬到会场批斗。陈夫人唐筼女士以身相阻,竟被红卫兵推倒在地。刘节教授出现在了这个无人胆敢阻止的场合,他说,请你们放过这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我愿意代替陈寅恪教授接受批斗。刘节用站立的姿势,挺身在批斗台上。红卫兵强令他跪下,他昂起头,斩钉截铁地说,这不是下跪的场所,在这里我只能站立!那些本该落在陈寅恪身上的拳脚,毫不留情地落在了他身上。

    刘节不肯跪下,宁可更多更重的拳脚让他肉体受伤,心灵疼痛。我猜想,那一刻,打手们一定百思不解,一个在节日里长袍端庄,用最庄严的下跪磕头向老师致敬的人,为何打死也不在批斗会上弯腰?宁肯打倒,也不跪下,一介文弱书生,凭什么支撑他的脊梁?

    无计可施的红卫兵,只好用反问来羞辱他。谈到他的批斗感想,刘节说,能代替老师接受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刘节教授在陈寅恪即将被失去了人性的红卫兵强行用箩筐抬去批斗的时候出现,我不知道这是上帝的安排还是陈寅恪和刘节生命中必然的巧合,我唯一能够推断的是,气息奄奄的陈寅恪,一旦进入了批斗会场,无所不能的上帝,也无法拯救他的生命了。

    病床上的陈寅恪教授,无法看到会场上刘节的鼻青脸肿,但他在蒙眬中看到了刘节笔挺站立的姿势。站立,有时比下跪更疼痛,而下跪呢,往往比安坐更高大!

    刘节,字子植,号青松,浙江温州人。“节”,气节,节操。刘节的父亲刘景晨,亦是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之人。无论跪拜还是站立,刘节的姿势,都无愧于“气节”“青松”这些不朽的汉字。

    五、下跪

    献身学术,终生教书的陈寅恪,桃李遍天下。中山大学偌大的校园里,他教过的学生,远远不止刘节一人。

    1940年香港大学的校园里,金应熙是陈寅恪教授最优秀的门生。1949年之后的中山大学,金应熙已为人师表,以讲师的身份跟随陈寅恪教授钻研学问。

    无法统计陈寅恪先生一生教过多少学生,我想,如果有一份学生名单,那个名单的长度大约可以打破人类撑竿跳高的纪录吧。周一良、王永兴、汪篯、蒋天枢、季羡林、刘节、姜亮夫、蓝文征、陈哲三、劳干、罗香林、周祖谟、杨联升、邓广铭、石泉、王力、吴晗、卞僧慧、蔡鸿生、陆侃如等等,都是陈先生学生队列中领头的人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