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人格正能量(2)

时间:2023-01-0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保蘅 点击:


    梅贻琦校长虽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却绝不是个呆板木讷的“冬烘先生”,幽默诙谐而有富有智慧的他在待人处世方面有时颇有情趣。他的一生没有写太多的文章,至于演讲这类的活动就更少参加,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而且涉猎广泛,既对理科专业的书籍刊物有所研读,例如对于物理学、工程学等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的关注,还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里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最常看的也是长期放在床头翻阅的英文版《读者文摘》和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挤出点时间来研读。所以,博闻强识的他说起话来总是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而且知识广博的他也能和任何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者相处融洽,很谈得来。不仅是学术方面,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他喜欢音乐,爱好吟诗诵词、欣赏字画,还爱好集邮。室外活动方面也丝毫不落后,他很爱球类运动。虽然工作上任务很重,宵衣旰食,但却始终坚持着集邮的爱好。他写字台的抽屉里常年放着几大本集邮册,里面收集着他多年来最爱的各种精美邮票。喜欢种花的他还曾在家门口特地开出了一小块地用来种花,闲暇之余就在这块小天地里给花松松土、拔拔草。有一次他的夫人生病了,富有情趣的他就将花朵剪下,送进卧室给夫人观赏。

    提升个人魅力的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正确的导向,它不是盲目的。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人格魅力且能给清华的师生提供正确导向的校长,他虽然说得不多,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清华全校师生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这样具有强烈向心力的人格魅力人人都想拥有,但大多数人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用他自己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人格魅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清华人将刚正不阿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

    “宁作沉泥玉,不作媚渚兰”,刚正不阿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是一个人最为高尚的品行之一。我国着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在其着作《我的生活》中说道:“知识要圆,行动要方。”刚正不阿是人们的立身之本,人们需要这种正直、正义的精神,若一个人失去了刚正、正直的心,整日浑浑噩噩,任由别人摆布,无法判断是非曲直,不敢听、不敢讲公道话,那么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公正可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自幼便被教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上学后,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们也无一不是教育大家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在实际的为人处世中,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刚正不阿已显得愈发珍贵。清华人,作为我国最高等学府的代表,他们却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将刚正不阿的珍贵品质深入到自己的骨髓中,从而为人们、为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

    号称“死不甘心”的自由斗士的殷海光,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和启蒙大师。早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求学,毕业后进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于我国着名的逻辑学专家金岳霖。他的一生,是不畏***的勇士的一生,他为人刚正,坚持真理,从未被强权吓倒过。942年,殷海光经过了在西南联合大学的4年刻苦学习后,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研究所,但热心政治的他,很快便卷入了校园内的各种政治斗争中。在1944年底蒋介石发表的《告知识青年从军书》的鼓动下,年轻气盛且对国家富有强烈责任心的殷海光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学术研究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青年军,准备为祖国和民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几番努力进入军营后,经过了8个月的摸爬滚打,天生书生气重的殷海光发现自己实在不适合军队的生活,无法成为一名铁血军人,无奈之下他离开部队回到重庆。但是这点挫折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转换目光,开始了在政治场上的角逐。

    踌躇满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殷海光在同乡陶希圣的帮助下进入了国民党创办的《中央日报》,成为了替国民党摇旗呐喊的吹鼓手。不久,殷海光就认识到,像这样喊口号、歌颂丰功伟绩完全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于是,他完全没有考虑自身的个人处境,调转枪口转向国民党,不断对其进行尖锐的讽刺。1948年11月4日,他更是直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赶快收拾人心》的文章,猛烈地抨击国民党的权贵和其对国内外的政策,并因此惹怒了蒋介石,受到蒋介石严厉的斥责和警告。但深入骨髓的刚正精神让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在1949年3月又发表了一篇社论,讽刺跟随蒋介石到台湾的政要都是“政治垃圾”,因此受到国民党的攻击和迫害,不得不离开《中央日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