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高天朗阔,秋思绵长(2)

时间:2022-10-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轻风流水程维 点击:

  到了1985年,远在休宁的祖父祖母年事已高无人照料,父亲和叔父都无法调回家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再度离开父母,调回休宁来陪伴爷爷奶奶;到母校海阳中学教书,并在这边成了家。

  如此一来,父母步入晚境之后,陪伴照料的重担就落到妹妹身上了。尤其是身患慢阻肺的父亲,去世前那几年几次三番住院,妹妹求医取药陪护料理,家里医院来回奔忙,辛苦劳累可想而知。以致于有两年暑假我到深圳去护理父亲时,不认识的人都以为小我四岁的妹妹是我的姐姐……

  好在妹妹里里外外一把手,聪明能干情商高。对她,我只有满腹无言的感激!

  好在母亲也开朗豁达,善解人意。她一直记挂着我的岳母,平日间在与我的微信话聊中,对岳母日常起居的细枝末节关注得非常仔细。母亲这次回来后,有一天,得知我们夫妻俩有事要一同回休宁一趟,便立刻反应道:“家里没人怎么行?——这样,我们去你家,照应老人家。”我们说不必,岳母短时间独处不会有什么事的,她才放下心来。母亲平时与我微信,没少提醒我与岳母相处切忌性情急躁说话冲口,宜多加理解岳母的处境和心态。尤其让我感慨的,是母亲非常体谅我这里的难处与不便,近年来极少叫我们一家春节去深圳团聚。

  尽管我与母亲离得很久,离得很远,而母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亲近与温馨,还是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

  母亲总是想我所想,爱我所爱。这些年来,她一直关注我的微信朋友圈。我在职时,常在朋友圈里发表宣传海阳中学的工作文章,每一篇母亲都会看,都曾点赞,间或还有点评。至于我的其他一些“私房”文章,母亲的关注就更不必说了。有一年冬天,我发表了《冬夜,行走在滨江路上》一文,母亲在朋友圈看到后立马点评关照:“冬天寒冷,要戴帽子、手套和围巾。走滨江路,人员稀少,要注意安全。你可以在海中跑道上走几圈就行了。” 老人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发话

  ——我心里笑道。这次母亲回来,亦不乏此类事。我妹妹性格与我大相径庭,在家里待不住,天天上街转悠。某日下午转来我家。刚落座,母亲的微信就跟来了:“小力步行去你家了,到了吗”,“返回时叫她坐公交”,“给她一个口罩” ……真叫人感怀不已——这就是妈妈!

  由此我又记起,在741厂参加工作那年秋冬,母亲亲手为我缝制过一件米色夹克衫。某个周日早晨,我搭乘厂里交通车到南昌市区去玩。在车上,这件新衣就招来了一伙女工的围观:“啊,你妈妈自己做的啊,功夫得了啊!”“天哪!这针脚这么笔直……”前些年,母亲还为我织了一件黑色毛线衣,厚厚的,让我穿在身上好暖和。那时候,她老人家都已经82岁了——这就是妈妈!

  前年,我写了篇当年在利群厂生活的文章《喇叭口》,妹妹在微信里一转,旋即引发热议,点赞蜂起,褒扬拂面,母亲大饱耳福:“这文章,是你儿子写的啊?厉害了!”“利群那么多人,在那里待了那么多年,也没见哪个写出这样的文章。你儿子才待了几个月……真棒!”如此之类微信、电话,一时无数。母亲所有的愉悦与自豪都写在了脸上——这就是妈妈!

  人上了年纪,尤爱追怀儿时往事,从中寻求心灵慰藉,寄托感恩情怀。我小学毕业前的那次“利群之行”,种种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次去,坐了一天汽车,到家已近傍晚。妹妹拉着我走进父母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立在床头柜上的一个镜框,里面是一张放得很大的我小时候的大头照片。顿时,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几天后,妹妹捧出了一个小铁盒来“招待”我,让我第一次看到了早逝的外祖父的相片。我至今记得,那是一张正面略带侧身的两寸黑白半身照。相片上的外祖父身着长衫,面目清秀,一脸文静,一头蓬松的黑发整整齐齐地往后梳着。那容貌——令我当即脱口而出:“妈妈跟外公真像!”相片背后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依稀记得那当是早先妈妈读书时,外公写给她的充满慈爱的话语;而印象深刻的,则是那钢笔楷书字迹工整秀丽,非常漂亮,让我羡慕极了。就外祖父给母亲起名“余纫秋”而言,就足以见得外祖父的确是个文化人。

  此外我还记得的,就是妈妈曾带我到托儿所去玩,爸爸也曾带我到厂里他办公的地方去玩;爸爸、妈妈带我与妹妹一起去看露天电影,让厂里的同事们都 “见识”了我——他们这个“在老家”的儿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