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春华秋实

时间:2022-09-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笑君 点击:

  一年一度,便是一个春秋。年常在,春秋便常在。年若光明灿烂,春秋必辉煌壮观。

  有一个电子微刊叫《皖人春秋》,己刊行了二百多期,如同早晨的旭日,正冉冉升起,光芒四射。

  要说《皖人春秋》,必说一个人——东方煜晓。我原本不认识他,是安徽散文家协会的一个活动,把我们联系到了一块。

  应天方茶叶集团的邀请,安徽散文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去该集团的基地石台县采风,我和东方先生都是成员之一。但是,采风团的作家、诗人,我只认识著名作家徐子芳老师以及少数的几位。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不认识。

  见面会上,听介绍时,才知道他是淮南人,写过很多诗和散文,还善于写歌词,出过好几本书,获得过不少奖项。

  令人关注的,是他的笔名:东方煜晓。凡是读过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都会记得那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煜晓,便是借用了这句词的首句。只是,引“欲”为“煜”。欲:希望,将要之意。煜:明亮,盛大也。这不仅是借用了伟人的一句词,而是对领袖的一种崇敬。

  尤其要说的,是这个“煜”字,便让人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此人皇帝做得不怎么样,词却写得好,是宋词的一座高峰。谁不知道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唯美,还道尽了无限的相思。提煜联晓,得煜晓,再加上前缀东方,便是璀璨的旭日升起在东方,令人痴迷向往。

  关注这个名,便关注这个人。东方煜晓,名字好,人也帅,一米七几的个头,方脸盘,白白净净,眉清目秀。而且,说话不紧不慢,思维敏捷,见解独到。是个有学识,有思想,极其儒雅的人。

  但是,那次采风,我们仅仅是认识而已,并没有什么交集,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

  我们第二次见面,是在安徽散文家协会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虽然在一起开会,依旧没什么交集。在这次会议上,我成为协会的理事,而东方煜晓则被选为协会的副主席,与我根本不是一个层次,我们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此后好几年,我们都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联系,好像从来就不认识似的。去年春的一天,我在翻看微信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东方煜晓的名字,便向他发出朋友的邀请,如此,我们便成了微信好友。不过,成了微信好友,也仅仅是好友,还是交流不多,联络几乎没有。

  秋日的一天,东方先生向我发出入群的请求,是一个叫皖人春秋的作家群。显然,他是群主,我便毫无顾忌地入群了。之后,我才知道东方先生还开了个公众号,创办了电子微刊《皖人春秋》。

  我第一次给《皖人春秋》投稿,是投了一组律诗,没过几天便发出来了。当然,是谁编辑的,我不知道,也没问过。若按投稿邮箱以及分工来看,古典诗词是不属东方先生负责的。但是,就微信上的联系情况来看,能发出这一组诗,与东方先生是有关联的。

  不久后,我携太太又重走曾经和东方先生第一次采风去过的石台县仙寓山深处的大山村。

  我写诗词,就如同写日记。在大山村依旧不忘了写诗词,而且写了一组共十几首律诗。诗是生活的感悟,诗的语言却是浓缩的。尤其是古典诗词,无论怎么写,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放开手脚,感觉很不过瘾。总有一些事,一些东西写不出来,心中的某些情愫无法表达。于是,心血来潮,要写一篇散文,记录下我此次行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曾经,我是个文学青年,狂热地写散文、小说、诗歌。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只留下一些沧桑的回忆和一些发霉的手稿。

  近十几年来,迷上了诗词,一门心思扑在故纸堆中,没想着要重拾散文的笔,也就很少读别人的文章。对散文的谋篇布局,生疏得如同一张白纸,还能写出来吗。

  但是,心中有一团火,有不辞劳苦的精神,有敢于失败的准备。躁动的种子,何愁发不了芽。

  好在,我是第五次来到大山村。 这里的一切,对于我已不陌生。我是来休闲养生的,也是来读书学习的,有大把的时间,便信笔写来。没承想,两三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又到大山村》一文的初稿收刀了。

  回到合肥,本想将这篇文章在论坛上发出去便了事。可是,心中总有一份不羁的欲望,犹豫了一个星期,还是给东方先生的《皖人春秋》发去了。同时,在邮箱里写了几个字:“三十多年后,重新写这样的文字,手生得很,不妥和错误一定很多,请指教。”

  发出去后,有些后悔。当然,也只是一时风雨。随即,便不想这事了,就算是玩一把吧,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没当回事。

  熟料,第二天东方先生给我信息了:“哦,我看看!”

  我也回复了两个字:“谢谢!”依旧没当回事。

  大约一个多星期吧,《皖人春秋》推出了这篇文章。我好一阵的激动,感觉像是新女婿通过了丈母娘考察似的开心。不过,我还是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这才发现,有好几个句子、标点符号被调整、修改了,还有几个错别字也被改正了过来。看得出来,作为编辑的东方先生,不仅认真地阅读了全文,还花费了很多心思,对文章进行了修改、润色,使整篇文章的色彩更加靓丽,格调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在微信上,对东方先生表示谢意,竖了几个大拇指,他则回复我几个拱手的图像。

  前天吧,我翻看微信,忽然看到东方先生给我发了个红包,我知道,这是稿酬。便顺手敲了几个字发回去:“你辛辛苦苦地编辑,还给我发红包!”

  东方先生回复我说:“不好意思,少了点。”

  本想将东方先生给我的红包,再加一些,发回去,算是我对《皖人春秋》的敬意和支持。但是,转念一想,似有不妥。我若真这样做了,会不会让东方先生觉着我真是嫌少了呢。

  我虽然没有做过报纸、杂志的编辑,但我负责编辑过机关的内部刊物。我知道,编辑工作,总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不仅辛苦,还可能被人误解,甚至遭人怨恨,是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做电子微刊的,恐怕也是一样,不一定都是被人点赞的。创办人、编辑,既要花财力、精力,还要牺牲大把的时间,都是为了谁呢?

  现在的电子微刊很多,我手机上,最多时有二三十个。不过,现在只有四五个了。多了,占用手机空间,影响手机的运转。更主要的是,有些电子微刊,质量不高,什么文章都发,成了大杂烩、广告摊,实在没有保留的价值和意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