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我讨厌这部电影【隐入尘烟】

时间:2022-09-1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周可乐 点击:

  用五顿午饭的时间看完的。我讨厌这部影片。

  ——这个念头从第一幕就开始了。我讨厌它。我非常非常清楚自己讨厌的原因。我讨厌每一幕单拎出来都能收录进“视觉中国”的构图、讨厌黄沙和鲜艳头巾形成的和谐色彩对比、讨厌仔细推敲的滤镜,讨厌女主角(对于角色来说)过于精致的脸和学院派的演技、讨厌过于静谧的留白和充满文学色彩隐喻的对话、讨厌高考阅读题般紧扣主题的调度和严丝合缝的抒情……没错,它太美了。两个小时,有一个困惑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到底要抱着怎样的期待去看完这部电影?如果不带任何情感取向地将它当成一个摄影画册、一个灯光舞美精致的舞台剧,是完全够格的,工整、精致、匠气,甚至包括名字,一个悬空的视角,一个隔雾观花的看客——“隐入尘烟”。无论黄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泪,你们遥遥望着,纤尘不染,只看见一团隐隐的烟。

我讨厌这部电影【隐入尘烟】

  我讨厌它因为我不是一个漠然的看客。我知道我隔壁的邻居、我的父辈、甚至是我自己,是马有铁们、桂英们。隔壁户一家人坐驴车被石子厂大车压在底下;童年玩伴的奶奶跳井死了;我爷爷蹬着三轮车子去收山楂;三奶奶扫大街之余用两个手机刷抖音,三个月赚了五块钱;村里老光棍炫耀,“你知道我现在打多少钱一斤的酒吗,七块钱一斤!七块钱!”

  张怡微在《四合如意》有篇小说,“我”是个研究农村的社会学学者,母亲、舅舅们为了拆迁能多争取一点补偿款,一起齐刷刷地、安静地躺在前来拆迁的挖土机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这篇小说,同时发觉自己也正在面临与“我”的困惑。尽管自己属于那个谱系,却又实实在在地过着一种离土地很遥远的生活,异乡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我观察他们,却又觉得“观察”的姿态本身就构成一种背叛。我知道自己应该做那个和他们一起在挖土机前躺下的人,旁观是可耻的,我为自己旁观而羞愧。

  我容许自己观看,但绝不允许自己被打动。我觉得自己坐在屏幕前,为一部架空的乡土题材文艺作品打动,是对土地的背叛。这些场景被挑选过、布置过,用电影语言爬梳一遍,穿上了高级审美的衣裳,似乎也变得阳春白雪、可登大雅之堂。但这种干瘪的抽取彻底异化了乡土生活,确凿却失真。见过真实的苦难,甚至被真实的苦难碾压过,便知道随着导演的步伐,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抬到制高点上悲天悯人,是多么轻飘飘。

  整部电影唯一让我有真实感的是一个小片段。去看房,农村人不懂房型、采光,但又不想显得自己太迂,不懂装懂地感叹“这房子修得不错”,一个贾樟柯式的小设计。而多数对白做作尴尬得让我难以忍受。我们根本不是这样说话、不是这样相爱的。这部电影要让温良恭俭让对称残忍命运,让农民被锤成一声不吭的驴,来迎合中产的想象,激发中产的“悲悯”。但不该是这样的。真实的贫穷是嘈杂的、蒙昧的、低俗的、杂乱的、粗野的、令人不适的,叫人不忍细看。当生老病死的车轮一视同仁地碾压过去,可以跳脚、可以喊痛、可以鼻涕混眼泪地大哭大闹撒泼打滚。底层世界不值得被刻画更不值得被咀嚼、被拔高、被歌颂,甚至不值得被你们看见,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假装它不存在,把美化过的田园牧歌当成苦难、把悬空的抒情当作悲悯。受苦的人肉身变成小布投射想象的载体,农村变成一系列符号的堆叠。你强制主角甩脱自己日常的话语体系,弯腰撒种子的时候硬说出“种脚印”之类的矫情比喻。你们生活在景观里,宁愿买五十块钱一张的电影票,开车坐在冷气充足的电影院里旁观精心修饰的苦难,却对苦难背后的尖锐拷问选择失语。刻奇的泪水流完了,关掉视频打开淘宝,把预售的尾款付完。你们,他妈的,不可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