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流动与躁动——浅析《重庆森林》的后现代性与青春性(2)

时间:2022-01-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鱼先森 点击:

  首先,电影的两个片段都在讲失恋。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不需要与自然、机器斗争,最需要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恋,似乎是大部分人在青年阶段会经历的一件事情,往往也会带给人最强烈的冲击。电影中,金城武和梁朝伟被女朋友甩掉的理由也很具有青春性,前者是因为自己“越来越不像三浦友和”,而后者则是因为“她想换换口味,宵夜都这么多选择,何况是男朋友”。更通俗一点来说,可以理解为,金城武的失恋是由于自己逐渐不符合女朋友心目中的理想男友形象了;而梁朝伟的失恋,则是女朋友相处得有点腻了,想要换换不同的感觉。这样的分手理由其实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也很普遍。我们很轻易地会因为一个人的某种特质而被吸引,也会很轻易地因为另些个因素而分开。青春的荷尔蒙与无限的激情促使年轻人去尝试、去爱,而多巴胺的特性也决定了这样的爱难以长久,多巴胺和新鲜感消散之后,恋人的关系便走到了终点。

  除了失恋之外,电影也展现了青春的迷茫与不确定性。金城武在失恋之后,在深夜拿着公共电话随机打给一个个女孩,想要约她们出来。这些女生中有的已经结婚、有的完全不知道他是谁,而他也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人,只是想要度过这一个迷茫与无助的阶段。因而,他才在酒吧中对自己说:“由这一分钟开始,第一个进来的女人,我就会喜欢她。”这其实也是很无厘头的一句话,一个人甚至不知道进来的人会是怎样,又如何确定自己会喜欢她?在香港的街道中,王家卫用晃动的摄影镜头捕捉,流动的街景,更突显了人物内心的不确定性,也非常成功地刻画了人物迷茫、迷失的状态。影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很多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这种迷茫的状态,也是青春特有的一种状态。我们对于未来无从知晓,对于过去难以自拔,对于自己迷茫不堪,才会对于一切都想要尝试、却又对一切都难以把握。躁动不安的灵魂究竟在何处栖居,是每个青年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电影青春性的另一个特征在于爱的不同形态的展现。在弗洛伊德的关于爱的理论中,爱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爱上匮乏”“爱上幻影”和“爱上镜像”。第一种是补偿性的爱情,第二种是偶像化的爱情,第三种是自恋式的爱情,我认为这三种形式在电影中都有体现。首先,王菲对于梁朝伟的爱,可以理解为“爱上匮乏”。她喜欢梁朝伟这种身着制服的感觉,这是她生活中所没有的部分。她偷偷溜进梁朝伟的家里,换上空姐制服,只为了体验这种感受。而后来,她自己也真正成为空姐,去追寻了自己的“California Dreaming”。林青霞对于外国人的爱,则可以理解为“爱上幻影”。在她眼中,外国人具有一种危险的迷人性,正是这种特性,才让林青霞不顾一切地为外国人付出自己的全部。不论是戴上黄色假发、穿雨衣,都是为了让外国人满意。而最后,林青霞杀掉外国人,实际上也是杀死了自己那种天真的爱。而梁朝伟对于前女友的爱,则是“爱上镜像”,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空姐,两个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二者生活节奏中的相似性,从而产生了爱情。而这也是他们感情破裂的原因,两个人的相似让女生觉得没有新鲜感,所以才想“换换口味”。不同形态的爱情却有着相似的结局,在同一座城市中,错综复杂的时空里,无数场爱情都在进行,也有无数场爱情正在消失。每一场爱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也正是让无数文艺青年从中共情的地方——他们总能在其中找到部分的自己。

  另外,电影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具有很高的颜值。金城武、梁朝伟、林青霞、王菲,都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最迷人的一面。这样的演员安排起到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几乎萍水相逢的爱情故事在帅哥美女身上展现,才显得不荒唐。在电影中,如果演员都是平平无奇的人,何以让观众认同两个人之间会互相产生情愫?帅气美丽的脸庞本身就是青春美好的一部分,也能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因而,电影的青春性才更真实可感。

  --------------------------------------------------------------------------------

  在流动的都市中,每一个人都与外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与人之间却又像是有着一层0.01公分的薄膜,让人难以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与不安,靠着萍水相逢一般的际遇来化解。但终究,每一个人仍然孑然一身,迷失在错乱的时空之中。我想,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正是想要构建这样一个后现代的都市世界,让人们去重新思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钢筋水泥之下,我们仍需要拥抱自己、拥抱他人;世界发展飞快,感情却绝不能成为快餐。后现代消解了意义,但一味的消解却只能使人堕入空虚;归根到底,我们总需要抓住点什么。

  --------------------------------------------------------------------------------

  参考文献

  [1]桂青山.“后现代”与当代电影[J].电影艺术,2003(04):38-42.

  [2]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道新.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J].当代电影,2001(03):28-35.

  [4]杨德建.这一坛“醉生梦死”的酒──王家卫的香港故事[J].当代电影,1997(02):78-84.

  [5]周清.扑朔迷离的碎片影像[D].曲阜师范大学,201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