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记录的力量

时间:2021-10-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涂子沛 点击: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看,文字和纸张的发明,是早期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世界的最重要原因。相较于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基于纸张的书写更方便。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生产信息,更便捷地保存信息,信息和知识因而得以大规模传播。虽然信息的复制主要靠人工抄写,但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识字率大幅增长,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由此成为当时最富裕的文明体。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14世纪。

记录的力量
 
  接下来中国的落后,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西方社会改进并普及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印刷效率比人工手抄效率提高了上千倍,成本却下降到原来的几百分之一。在这之后,印刷书开始普及,信息、知识在西方社会大面积传播。在谷登堡改进活字印刷之后的50年,共有上千万本图书得以出版,比欧洲此前1000年来出版的所有图书都多。
 
  正是因为印刷术,近代科学在公元1500年之后快速崛起。当然,这绝非偶然,科学技术必须依靠记录才能迭代发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主要靠大众在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无论在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情况都是相似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古代中国在技术上一直领先,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偶然性的发明远远多于人口稀少的欧洲。但欧洲在改良并且推广印刷术之后,开始建立科学实验的制度,偶然的作用开始让位于必然。显而易见,一个专业人士在一年之内通过重复实验所获得的知识和发现,肯定要比一个工匠一辈子因为偶然和随机所获得的发现和成果多。
 
  中国随即开始落后。
 
  中国的瓷器在国际上地位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18世纪之前,因为掌握着制瓷的核心技术,中国瓷器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的瓷器供应。
 
  早期中国制瓷业的领先,诚如林毅夫所言,其重大发明是源于偶然。例如,其核心技术“上釉”,是古代窑工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因草木燃烧生成的草木灰,会附在坯体之上形成一种玻璃态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改进器具表面的质量,使之不易被污染,而且防水。受这种“自然釉”的启发,中国率先开启了人工釉的尝试和实践。
 
  然而,从18世纪初开始,凭借实验、记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欧洲人很快掌握了瓷器的成分和炼制的方法,开始超越中国。
 
  德国人伯特格尔从1700年开始,做过3万多次烧瓷实验,并记录了每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德国的梅森瓷厂至今仍保留着这3万次实验的数据。也就是说,今天德国人要还原几百年前的一件瓷器,是很容易的事。而在中国,要一模一样地还原一件明清年间的瓷器,几乎不可能,因为缺乏记载。18世纪50年代,英国人韦奇伍德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5000多次实验,每次都有记录。他从模仿中国瓷器入手,后来不断推陈出新,把动物的骨粉掺入陶瓷原料,烧制出晶莹剔透、坚致如玉的骨瓷。这是他的发明。
 
  反观中国,瓷器行业的主要业态是师父带徒弟,经验的保存靠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为了保密,中国瓷器行业以不记录、少记录为行规。很多时候,师父只告诉徒弟要把握火候、加入适量材料,但要理解什么是火候、多少是适量,要靠徒弟的勤奋、悟性和机缘。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技艺进步靠的是随机的“悟”,而不是一代一代、一天一天、一次一次的“记”。中国历史上肯定有一些技艺非常高超的工艺秘方,但因为没有详细记录,一旦出現如战争之类的意外,技艺就有可能失传,后人只好重新再来。
 
  中国社会还有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崇古。中国人一向认为古代人比当代人更加高明。这种思想认识的根源,也与缺乏记录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人相信古代的人比现在的人懂得多。但古人知道的东西没有被记录下来,简单地说,失传了。也正是因为没有记录,后人无法断定古人是真的知道还是并不知道,所有人都无法断定,所以只能靠猜,崇古之风就这么刮起来了。既然古人做得比今人好,那为何要创新呢,只要好好效仿古人就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数次改革,都是被“有违祖制”打败的。治理模式停滞不前,我认为缺乏记录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过于崇古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创新和进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