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文史通义(卷六外篇一)(4)

时间:2021-09-0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章学诚 点击:

  此当称部院者九也。洪君又谓今制督扰,当如汉用丞相长史出刺州事,州虽领郡,而《汉志》仍以郡国为主,不以刺史列于其间。此比不甚亲切,今制惟江苏一部院,有两布政使司,此外使司所治,即部院所治,不比汉制之一州必领若干郡也。然即洪君所言,则阚氏《十三州志》,自有专书,何尝不以州刺史著职方哉!此当称部院者十也。

  夫制度更改,必有明文。前明初遣巡抚与三使司官,宾主间耳。其稍尊者,不过王臣列于诸侯之上例耳。自后台权渐重,三司奉行台旨。然制度未改,一切计典奏销,宾兴祭祀,皆布政使专主,故为统部长官,不得以权轻而改其称也。我朝百余年来,职掌制度,逐渐更易。至今日而布政使官与按察使官,分治钱谷刑名,同为部院属吏,略如元制行省之有参政参议耳。一切大政大典,夺布政使职而归部院者,历有明文,此朝野所共知也。而统部之当称使司,与改称部院,乃转无明文,何哉?以官私文告,皆沿习:便而称直省,不特部院无更新之名,即使司亦并未沿旧之名耳。律令典例,诏旨文移,皆有直省之称;惟《一统志》尚沿旧例,称布政使司,偶未改正。洪君既以“乾隆”名志,岂可不知乾隆六十年中时事乎?

  或曰:《统志》乃馆阁书,洪君遵制度而立例,何可非之?余谓统志初例已定,其后相沿未及改耳。初例木当以司为主。其制度之改使司而为部院者,以渐而更,非有一旦创新之举,故馆阁不及改也。私门自著,例以义起,正为制度云然。且余所辩,不尽为洪君书也。今之为古文辞者,于统部称谓,亦曰诸省,或曰某省。弃现行之制度,而借元人之名称,千古盖未之闻也。

  雍正、康熙以前,古文亦无使司之称;彼时理必当称使司。则明人便省文,而因仍元制,为古文之病也久矣。故余于古文辞有当称统部者,流俗或云某省,余必曰某部院,或节文称某部;流俗或云诸省及某某等省,余必曰诸部院或某某等部院,节文则曰诸部某某等部,庶几名正为言顺耳。使非今日制度,则必曰使司,或节文称司,未为不可,其称省则不可行也。或云:诏旨、章奏、文移何以皆仍用之?答曰:此用为辞语故无伤,非古文书事例也。且如诏旨、章奏、文移称布政为藩,按察为臭,府州县长为守牧令,辞语故无害也,史文无此例矣。

  [附录]郑小谷文集《监司统部辨》(据刘氏《识语》引)

  黄帝画天下为九州,至禹而名天下以九州,虽时有变更,皆此地也,周末之天下乃以国计,秦初之天下乃以郡计,其后郡大而州小,郡同而国异。

  然汉时仍分为十三州,统以十三部。唐之疆域等于汉,改十三部为十五道,其监司则曰观察使,或曰廉访使,又曰节度使。宋之疆字小于唐,又改十五道为九路,其监司曰转运使,或曰提刑使,又曰盐运使。曰道曰路,无分九州名目;为军为府,犹领九州疆界也。至元而以京朝内官监司外台,曰某地中书行省,而秦汉所谓州郡者无所系;明因之改称布政使司,而汉、宋所谓道、路者益无归。于是称统部者穷于词,而举监官曰某省曰某司,名之不正,无怪乎词之不文矣。顾元人不曰省而曰行省,明非朝中之省也。明人不曰司而曰使司,明非朝官之司山。而当时第白省,不曰司,盖直以元人之省当唐朱之道、路,而替汉人之部矣。明时修《一统志》,称各省为各布政使司,国初修《一统志》,亦称各省为布政使司,非不知巡抚之职已领方伯之权也,顾其名虽疆吏,其官本京衔,侍郎称部,兼御史称院,亦如布政之称使司耳。

  章实斋谓本可称十八省使司,当称十八省部院。且云其自作古文,于某省必曰某部院,省文则曰某部,诸院必曰诸部院,省文或曰诸部,此则妄以为从时而误之甚者。今之巡抚,犹明之巡按,汉之刺史;而其权则隋之总管,唐之节度也。使汉人作文,于总部不曰某州而曰某牧,唐人作文,于统部不曰诸道而曰诸使,尚得谓之文乎?昔人谓作文者,地名官名宜从时,其说是也。然穷则变,变则通,言亦不能不中节。以不可通之词,施于不可解之处,则无论摩古、从时,皆非也。夫唐虞以来之制,至秦而大变;汉唐以来之制,至元而尽变。如一国号也,唐、虞、夏、商、周、秦、汉、唐、宋皆地也,而元以后,则私撰矣。一王号也,汝南、淮南、东平、北平、汝阳、汾阳亦地也,而元以后,则别制矣。称州称部,变而称道称路,再变而称省称司,亦其势之不得不然者也。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又“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郑氏注四方之志,“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是也。书其令,谓“书王命以授使者”是也。乡大夫于“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乡吏。”孔氏疏“谓若大司徒职十二教以下”是也。夫畿内六乡,夭子自治,则受法于司徒;而畿外侯封,各治其国,以其国制自为《春秋》。

  列国之史,总名《春秋》。然而四方之书,必隶外史;书令所出,奉为典章。

  则古者国别为书,而简策所昭,首重王命,信可征也。是以《春秋》岁首必书王正,而韩宣子聘鲁。得见《易象》、《春秋》,以谓周礼在是。盖书在囚方,则入而正于外史;而命行王国,亦自外史颁而出之。故事有专官,而书有定制,天下所以协于同文之治也。

  窃意《周官》之治,列国史记,必有成法,受于王朝,如乡大夫之受教法,考察文字,罔有奇邪。至晋楚之史,自以《乘》与《梼杌》名书,乃周衰官失,列国自擅之制欤?司马迁侯国世家,亦存国别为书之义;而孝武《三王》之篇,详书诏策、冠于篇首。王言丝纶,史家所重,有由来矣。后代方州之书,编次失伦,体要无当,而朝廷诏诰,或入艺文;篇首标纪,或载沿革。又或以州县偏隅,未有特布德音,遂使中朝掌故,散见四方之志者,阙然无所考见。是固编摩之业,世久失传:然亦外史专官,秦汉以来,未有识职故也。夫封建之世,国别为史,然篇首尚重王正之书。郡县受治,守令承奉诏条,一如古者畿内乡党州闾之法,而外史掌故,未尝特立专条。宋、元、明州县志书,今可见者,迄用一律,亦甚矣其不讲于《春秋》之义也!今衷录州中所有,恭编为《皇言纪》一,以时代相次,蔚光篇首,以志祗承所自云尔。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周官》,御史“掌赞书,数从政”。郑氏注谓“凡数及其见在空阙者”。

  盖赞太宰建六典而掌邦治之故事也。夫官有先后,政有得失。太宰存其纲纪,而御史指数其人以赞之,则百工叙而庶绩熙也。后代官仪之篇,考选之格,《汉官仪》、《唐六典》、《梁选簿》、《隋官序录》。代有成书,而官职姓名,浩繁莫纪;则是有太宰之纲纪,而无御史之数从政者也。班固《百官公卿表》犹存古意,其篇首叙官,则太宰六典之遗也;其后表职官姓氏,则御史数从政之遗也。范、陈而后,斯风渺矣。至于《唐书》、《宋史》,乃有《宰相年表》,然亦无暇旁及卿尹诸官,非惟史臣思虑有所未周,抑史籍猥繁,其势亦难概举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