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风雅熏笼

时间:2021-08-1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 路来森 点击:
风雅熏笼

  熏笼,一种古人冬日取暖的器具。
 
  熏笼起于何时?不得而知,在《说文解字》的注释中,就曾出现过,似乎时代已然久远,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据说,现在的湖南乡下,偏僻乡村中,还有人在用。
 
  南北朝时期,熏笼直接被呼为“竹火笼”,不仅明了其用途,同时也明确了熏笼制作的材质———竹子。
 
  有诗为证。南北朝时期,范静妻沈氏写有一首诗《咏五彩竹火笼》,诗曰:
 
  “可怜润霜质,纤剖复毫分。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彩接湘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
 
  前四句,写出了熏笼制作的方法:把竹子分剖成细细的篾条,利用竹编工艺加以编制,还要编出精美的花纹。后四句,则写出了其用途:取暖,或者熏香。
 
  的确,熏笼的主要用途,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取暖,二是熏香。
 
  熏笼,款式有大有小,形状有方有圆;但不管怎样,熏笼用作取暖时,都是将炭火盆置于熏笼之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在炭火燃烧时,罩在炭火盆上的熏笼,可以起到一种防护的作用,不至于人靠近时,被炭火炙烤;同时,或许还能稀释、散发一部分可能有的烟气,让本是浓烈的炭烟,散逸开来,变得丝丝缕缕,如梦如幻。
 
  熏笼,适用于旅店,更适用于家庭。旅店所用熏笼,往往比较大,通常,店主用来烘烤被子;而家庭所用熏笼,则比较小,大多也做得精致,甚至华丽(五彩),可以置于床头,或者桌案上。
 
  《红楼梦》第51回:“晴雯、麝月皆卸罢残妆,脱换过裙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围坐”一词,用得准确、大好,最恰当地表现出了熏笼的风雅之处。
 
  深冬天气,室外天寒地冻,甚至于冰天雪地;室内生一盆火,火盆上罩一熏笼,全家人围笼而坐,享受着室内温暖如春的美好。可以聊天,可以做一些细致的活儿,读书人甚至可以围笼就读,在寒冬里,读出一番夏日竹林葱茏的景象。很多时候,熏笼上,还可以覆盖一层被子,一家人围笼而坐,把双手或者双脚,放于被下取暖,那种舒服劲,真正是难以言说,难以言说。
 
  因为熏笼使用极其普遍,所以,熏笼就很是入得诗人的眼目。
 
  南朝诗人谢眺,就写有一首“咏竹火笼”的诗:
 
  “庭雪乱如花,井冰粲如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
 
  这是怎样的一只精致的熏笼啊?可以放进“貂袖”中,可以放到“芳褥”下;或行或卧,皆得其便,皆获其暖。暖身又暖心,诗人于一只小小熏笼中,别生一份风雅。
 
  熏笼,可以用作熏香。这种熏香方式,往往是与取暖同时进行的,大多是将香料置于炭火中,一边取暖,一边燃烧香料———熏衣、熏被;或者,就只是让室内香气缭绕,幽香弥漫,得一份生命雅趣。此种熏香行为,更是昭昭于古人诗句中,如:唐·元稹《白衣裳》之“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宋·晏几道《诉衷情》之“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等等,难以一一例举。
 
  熏笼,不仅入得诗,还入得画。
 
  明末人物画大家陈老莲,就画有一幅《斜倚熏笼图》:一美人寂寞地倚靠在一只熏笼上,全身掩没在一条被子之下,半坐半卧,抬头,正逗鹦鹉学舌来解闷。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某一事物,一旦与美女“结合”,就常常赋予一份寂寞的愁绪,连这给人温暖的熏笼,也不例外。恰如白居易的那首《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有人说,陈老莲的《斜倚熏笼图》正是用绘画形式,演绎了白居易《后宫词》的内涵。这或许是对的,但我更认为他们只是“异曲同工”而已,实则,都是在表达一种“类”的东西:通过一只熏笼,来抒发一份幽思、寂寞的情怀。而对于诗人或者画家来说,这实在也是一份生命的风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