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17)

时间:2017-12-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覃彪喜 点击:

/* 54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
人脉竞争力


 
人脉决定成败
人脉竞争力
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每个人的能力往往都局限于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有限的领域里。一个思维敏捷巧舌如簧的律师可能疏于业务能力,一个善于管理的企业家可能不懂融资技巧,一个技术精湛的专家型商人可能缺乏商业思维,一个能力出众的公务员可能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局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但是不可能彻底突破。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能力,自己不足的地方要能够通过别人的能力来加以弥补。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吧。假如有两个人被抛弃在了一个荒岛上,第一个人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比如捕鱼、打猎,而第二个人善于制造木船。只要两人能够并肩合作,第一个人让第二个人分享他捕获的食物,再搭乘第二个人制造的船只离开荒岛,他们就都能够生还。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人就相当于拥有了寻找食物的能力,第一个人也就相当于拥有了制造木船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拥有多少能力,并不只是说这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地方能够做些什么,还包括他能够通过别人做些什么。只要别人的能力能够为他所用,那就相当于是他的能力。与此极为相似的一点是,当我们说某个人有多少钱,不只是说他拥有多少钱的所有权,还应该包括他拥有多少钱的使用权。就算他自己没有钱,只要他能够借到很多钱,我们就必须承认,他是一个有钱人。
所以,能否让别人的能力为自己所用,这便成为了一种至为关键的能力。而我们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的前提就是我们要认识拥有自己需要的那种能力的人,也就是说,要拥有足够的人脉资源。人脉,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脉络,说白了就是关系网。人脉资源丰富的人往往朋友遍天下,需要看病的时候有医生朋友,需要跟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有官场上的朋友,需要做某一行业的生意时有那个行业里面的朋友。这样的人做起事情来自然就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
哈佛大学为了解人际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曾经针对贝尔实验室(Bell Lab)顶尖研究员做过调查。他们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人才,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
斯坦福(Stanford)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是靠自身的知识,87.5%则来自人脉关系。台湾1111人力银行副总经理兼发言人吴睿颖表示,过去职场是“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但通过调查却发现,人脉要远比实力来得重要,如果说“三分靠实力,七分靠人脉”,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若将一个人30年的事业生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的重点应在于培养专业。年轻人在这个时间,并不需要刻意把重心花在建立关系上,而是利用每一次把事做好的机会,附带建立人脉。第二个10年是专业与人脉并重的阶段。这时,除了靠工作上的往来建立人脉,也可以发展出私人的社交圈。在事业生涯的最后10年,人脉关系将优于专业,因为专业的部分会有你的下属帮你完成,而你的人脉关系也就是能为这些专业升值的地方。“三十岁以前靠专业赚钱,三十岁以后拿人脉赚钱。”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刚大学毕业的人是凭着勤奋、敬业、肯被剥削才能被器重,并拥有机会做大一点的事情,而工作几年以后如果仍然被人尊重,绝不是因为能够像20岁的毛头小子那样加班熬夜,或者能陪人喝下两斤白酒,也不是因为他一个人能当两个人用,而是因为他通过工作以来所建立的人脉和交际圈子。每个人的体能会下降,知识也会落伍,唯一增长的就是人脉。

/* 55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
增加自己曝光的渠道


 
增加自己曝光的渠道
把自己推销给别人,抓住每一个可以建立自己形象的机会。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这可是提升人脉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乔·吉拉德是吉尼斯世界汽车销售冠军,他每个月都要派发一万多张名片,不管你是有他的名片还是没有,也不管你是有一张还是有两张、三张。他去吃牛排的时候会给端牛排的服务生一张名片,坐公交车的时候会给车上每个人一张名片,在递名片的时候乔·吉拉德总会告诉别人:“你好!我叫乔·吉拉德,我是卖雪佛来汽车的。”一些人拿了乔·吉拉德的名片以后,到了要买车的时候就给他打电话。随着派发的名片越来越多,乔·吉拉德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他跟别的销售代表以同样的价格卖同样的车,别人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而向他买车的人却还要提前两个半月预订。
在乔·吉拉德成为世界汽车销售冠军以后,向他买了车的人一点儿也不觉得提前两个半月预订是件麻烦的事情,反而会指着自己的车向别人炫耀:“我这辆雪佛来车是世界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先生亲自卖给我的。”言下之意,同样一种品牌和款式的雪佛来轿车,我这辆车是非同凡响的。
乔·吉拉德在74岁高龄的时候去台湾做了一场演讲。演讲开始之前,几乎每个前来听演讲的观众都收到了好几张乔·吉拉德的名片。等到乔·吉拉德上台的时候,他问道:“大家有我的名片了吗?”台下的人纷纷说:“我有三张!”“我有五张!”“我有八张!”尽管如此,乔·吉拉德说:“还不够!”于是从自己的西装口袋里掏出一把一把的名片洒向台下的观众,不一会儿便洒出了3000张名片。大家收起一张接一张的名片以后,以为演讲马上就要进入主题了,没想到乔·吉拉德竟然说:“这便是成功的秘诀。演讲结束!”
多些创意与细心
提升人脉竞争力是一门艺术,更多的创意与细心,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做法。日月光半导体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服务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然后自己选择跟老板相同的时间去洗手间,以此来增加与老板的互动和交流,时间一久,竟也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和器重。
《国画》是作家王跃文的一部描写官场现实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朱怀镜为了讨好市长皮德求,可谓是处心积虑煞费心机。他让自己在老家务农的兄弟专门用一块农田按他的要求种植水稻,不使用任何化肥,也不喷洒任何农药,虽然产量急剧下降,但对于朱怀镜来说,那几十斤大米有如几十斤黄金一般珍贵。朱怀镜扛着那袋米送到皮德求家里并讲明这袋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来历以后,皮德求夫妇自然高兴不已。送礼送到这个份上,朱怀镜不当上财政厅厅长才怪呢!
我原来一位同事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为了将公司的短信和WAP产品在广西移动接入,想方设法对广西移动的实权人物进行感情投资。可这位大区经理并没有去登门拜访,更没有给那些移动公司的人任何金钱贿赂。在去南宁之前,这位身在深圳的大区经理先通过电话四处打听南宁郊外的一些情况:什么地方风景最秀丽,什么地方治安最好,什么地方允许放火,什么地方交通较为便利……打了一整个上午的电话之后,他终于确定了一个满意的地方并弄清楚了这个地方交通路线。这位大区经理选择周末乘飞机去了南宁。他借了朋友的一辆车,将广西移动的某位核心人物及其家属全部带到事先选定的那个地方,然后让大家其乐融融地享受了一次真正的野餐烧烤。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一,我们公司所有申报的产品全部顺利地接入了。

/* 56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
施比受更有福


 
施比受更有福
高阳这么描述胡雪岩:“胡雪岩倒霉时,不会找朋友的麻烦;他得意了,一定会照应朋友。”胡雪岩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时当学徒。也就因为出身贫穷,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这样一来,他虽因此失业了,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做了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也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不但自己是总统,而且小儿子是佛罗里达州州长,大儿子更是两届美国总统。布什父子既没有里根的帅气,又没有罗斯福的运气,更没有克林顿的人气,在美国甚至有父母这样鼓励孩子:“宝贝,你要有足够的自信,你看连布什都能当总统,你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既然如此,那布什父子是如何入主白宫的呢?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人脉。
老布什是一个很懂得经营人脉的人,他每天睡前都会把当天接触的人的名字与交谈内容复习一遍。同时,老布什相信建立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诚恳地关心别人。有一次他去明尼苏达州演讲,某个商会的350名董事长在席。演讲后很多董事长与总统合影,其中有一位董事长对总统说,他希望总统在国会通过演讲而通过一些议案,让他们那些小机构获得发展。两年后老布什回到明尼苏达州,在总统套房里打电话给那位董事长,说自己两年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通过了一些方案,不知对贵公司有无帮助。电话那边的董事长当然感动得一塌糊涂。我想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他可能恨不得拉拢全美国的人将选票投给小布什吧。
人脉的经营与整合
需要强调的是:毫无诚意的点头之交等于零。人脉是需要经营的,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并不是交换一下名片就称得上是人脉了。许多人对人脉竞争力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知,通常也不愿花时间在上面,往往到了关键时刻才发觉自己的人脉资产太少。
我大一的时候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老同学的信。那个同学从初一到高二一直跟我是同班,文理分科以后我们也还经常一起踢球。高考他考上了湖南医科大学,跟我在同一座城市,后来学校合并以后还跟我成为了大学的校友。可是,他的那封来信我一直没有回。起初是因为没时间,后来竟然忘记了。
毕业以后这个同学留在了学校的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虽说是学校的附属医院,可那绝对是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去年我一个亲戚要去那家医院治病,问我在医院有没有熟人。我想了一阵子才想起那个六年前给我写过信的同学。如果我当时给他回了信,如果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肯定可以非常心安理得地给他一个电话,让他关照一下我那位前去就诊的亲戚,可是,我竟然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就算有他的电话,我也是不好找他帮忙的了。如果非要厚着脸皮去找他,他也未必会帮我这个忙吧。
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既然人脉是一种资源,就要善于整合这种资源。整合资源的过程就是将人脉从一种潜在资源变成现实资源的过程。这需要经常梳理自己的人脉,对自己交际圈里的人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每个人在哪些方面有他独特的价值。这样一来,在自己能力有限而需要找人帮忙的时候,才会知道该去找谁。有些人朋友遍天下,但是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却不想去找朋友,或者不知道该找哪一个朋友,这样的话,朋友就永远只是朋友,无法成为对自己的事业有用的人脉资源。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四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不用惊奇,你和布什或拉登之间也只有四个人,而且构成这个奇妙六人链中的第二个人,竟是你认识的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高中同学,更可能是在你所住的公寓楼里打扫楼道的阿姨……仔细想想,通过这样一位阿姨的人际网竟可以让你联系到布什,这是不是很奇妙?
人际网好比一条八脚章鱼,每一条八脚章鱼在每一天每一分里都在不停地集合、交错着,只是我们自己常常不自知、不在意,于是常常和贵人擦身而过。不要只看着人脉中的显贵而忽视其他更多的普通人。在适当的时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扭转乾坤,成为你的大贵人!

/* 57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
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八、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它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很多原来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事情可以通过鼠标轻松实现。同时,它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商业神话,为创业和财富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倚天屠龙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互联网正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倚天剑,劈开传统的束缚而开创着一个崭新的(被禁止)。
而互联网却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它既是锋利无比的倚天剑,又是悬挂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公元前4世纪时,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一位名叫达摩克利斯的廷臣。他讨好国王狄奥尼修斯一世,说国王财势双全,洪福齐天。狄奥尼修斯想让达摩克利斯领略一下当国王的滋味,于是举行盛宴,让达摩克利斯坐在国王的宝座上,用一根马鬃拴住一把锋利的宝剑悬挂在他的头顶,并告之:统治者的幸福通常都伴随着随时可来的杀身之祸。后来,“达摩克利斯之剑”经常用来指正在面临的紧迫的威胁。
互联网何尝不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呢?通过网络进行的犯罪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陷阱在网络上泛滥成灾,因为沉迷于网络而玩物丧志的大学生更是比比皆是。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互联网发挥倚天剑的威力并避免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呢?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官场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如果将“权”宽泛地理解为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每个行业的每个人都莫不如此。互联网虽然暂时还无法预计它将什么时候“过期”,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资源却是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能力指的就是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的能力,而互联网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既然如此,为何不将它充分运用于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以及创业之中呢?
学习:互联网=N本书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来说,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资源。很多考研网站为考生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和资料,不少留学网站也能让准备出国的同学非常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一些专业性的网站更是提供了很多该专业领域的新闻和论文。
政治公共课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郁闷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搜集资料写一篇关于马哲或邓论的论文难免有点儿“赶鸭子上架”的味道。而互联网却为广大难兄难弟解决了这一难题,有一些网站几乎一网打尽了公共政治课老师可能布置的所有作业,并且提供了N个版本的参考答案。复制、粘贴、打印,不出几分钟,一篇优秀的论文便出炉了。这种手段看上去非常卑劣,用来对付公共政治课未必可取,但对平时不太热心于这些课程的同学非常有效。
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互联网更是威力无穷,甚至足以让你花两个小时就写出一篇天衣无缝的优秀毕业论文。当今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几乎找不到多少具有学术价值的,甚至很多博士生连自己的毕业论文都看不懂。出于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大学生不大可能将太多的时间放在毕业论文上,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寻求钟南捷径。
我认为最稳妥的投机方式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文科专业而言):先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合适的论文选题,这个选题非常重要,既不能与别的同学千篇一律,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还要确保能够找到比较充分的参考资料。确定选题以后再仔细敲定论文的篇章结构,这个篇章结构最好多征求几位老师的意见,如果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大部分曾经肯定过你的论文选题和组织架构,只要你的内容不是太烂,PASS就绝对不成问题了。
确定论文的选题和架构之后,互联网便要“发飙”了。只要在网上搜索出大量与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然后按照论文架构的要求填上去就行了。有一些网站只能浏览不能复制,这其实也非常简单,将网页保存到本地,然后打开一个记事本文档,将保存网页的文件拖到这个记事本文档之后,删除上面若干行再保存,然后打开保存的网页便可以复制了。
这种写论文的方法固然省心省力,但是必须做到“杀人于无形”,要让东拼西凑而成的论文看上去浑然天成,不留拼凑的痕迹。必要的时候就自己写一些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开头结尾部分也最好亲自捉刀。互联网资源不够的时候还得去图书馆多借一些书来,该逐字逐句录入的时候还是勤快一点的好。至于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自然是越多越好,并尽量多引用一些权威的专著和论文。不过不要夸张得离了谱,否则就很容易“筐瓢”。
北dafa学院一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共有上百条参考文献,其中有一本书恰好是答辩委员会某老师苦苦寻觅的。论文答辩的时候,这位老师问那本书是从何得来的,学生说是在学校图书馆,老师告知北大图书馆根本没有这本书,学生又说是在国图,老师又告知国家图书馆也没有这本书。最后,学生只好承认是自己瞎掰的。一篇论文因为这种小问题而惨遭枪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我觉得上面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大可不必派上用场。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其实就是完成一次系统的思维训练,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工作当中可能永远也用不上,但是,通过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而受到的思维训练在工作当中却是经常需要用到。
互联网对于学习自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这种好处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对网络抱有太高的期望值。网上固然有很多优秀的论文,但是论数量论质量都无法跟图书馆相比。而一个整天挂在考研网站上的人也几乎不可能如愿以偿成为研究生。参加司法考试的时候我经常光顾人气最旺的司法考试网站(www.fazhuan.com),考完以后发现在论坛里比较活跃的人基本上全军覆没了,而考试得高分的人都是在考试结束以后才“出道”。
我想网上肯定也会有很多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资料,但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仅靠这些资料想通过考试恐怕是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所以,互联网虽然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但是相对于图书馆、实验室来说,它只能是一个起辅助作用的工具。把互联网对学习的作用看得太重,不但会让自己事后感到失望,而且会让自己找到一个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网吧的堂而皇之的借口。

顶一下
(1067)
90.2%
踩一下
(116)
9.8%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