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读史札记·明代的军兵(9)

时间:2023-07-1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吴晗 点击:

  第三例地方邻里因勾军所受的损失。万历三年徐贞明疏言:

  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军壮出于户丁,帮解出于里甲,每军不下百金。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卫官利其赂且可以冒饷也,因而纵之。是困东南之民,而实无补于军政也。(《明史》卷二二三)

  解除军籍的唯一途径,明初规定,必须作到兵部尚书才能脱籍为民。[35]《明史》卷一三八《唐铎传》附《沈溍传》记陈质许除军籍,称为特恩:

  潮州生陈质,父在戍籍。父没,质被勾补,请归卒业,帝命除其籍。(兵部尚书)沈溍以缺军伍,持不可。帝曰:“国家得一卒易,得一士难。”遂除之。然此皆特恩云。[36]

  后定制生员特许免勾,但要经考试合格:

  凡开伍免勾,洪武二十三年令生员应补军役者,除豁遣归卒业。二十九年令生员应起解者,送翰林院考试,成效者开伍,发回读书。不成者照旧补役。(《大明会典》卷一五四)

  永乐时又定例见任官吏免勾:

  二年令生勾军,有见任文武官及生员吏典等,户止三丁者免勾,四丁以上者勾一丁补伍。(《大明会典》卷一五四)

  从此官僚阶级得豁去当军的义务,军伍的勾取只限于无钱、无势的平民了。

  勾军之害,已如上述。一到大举清军时,其害更甚。清军官吏是以清出军伍的多少定考成的,因此肆意诛求,滥及民户,唯恐所勾太少。《明史》纪宣德时清军情形:

  (赵豫)官松江知府。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辩,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37]

  正德时武定清军,一州至万余人:

  (唐侃)进武定知州。会清军籍,应发遣者至万二千人。侃曰:“武定户口三万,是空半州也。”力争之,……得寝。(《明史》卷二八一《唐侃传》)

  王道论清军之弊有三:第一是清勾不明;第二是解补太拘;第三是军民并役。他说:

  清勾之始,执事不得其人,上官不屑而委之有司,有司不屑而付之吏胥,贿赂公行,奸弊百出。正军以富而幸免,贫民无罪而干连,有一军缺而致数人之命,一户绝而破荡数家之产者矣,此清勾不明之弊一也。国初之制,垛集者不无远近之异,谪戍者多罹边卫之科,承平日久,四海一家,或因迁发,填实空旷,或因商宦,流寓他方,占籍既久,桑梓是怀。今也勾考一明,必欲还之原伍,远或万里,近亦数千,身膺桎梏,心恋庭闱,长号即路,永诀终天,人非木石,谁能堪此,此解补太拘之弊二也。迩年以来,地方多事,民间赋役,十倍曩时,鬻卖至于妻子,算计尽乎鸡豚,苦不聊生,日甚一日,而又忽加之以军依之役,重之以馈送之繁,行赍居送,无地方可以息肩,死别生离,何时为之聚首?民差军需,交发互至,财殚力竭,非死即亡,此军民并役之弊三也。(《顺渠先生文集》卷四)

  至嘉靖时,军伍更缺,法令愈严,有株累数十家,勾摄经数十年者,丁口已尽,犹移覆纷纭不已。万历中南直隶应勾之军至六万六千余,株连至二、三十万人(《明史》卷九二《兵志》四)。卫军已逃亡的,“勾军无虚岁,而什伍日亏”。未逃亡或不能逃亡的,却连“平居以壮仪卫、备国容犹不足”。[38]卫所制度到这时候,已经到了完全崩溃的阶段了。

  六 募兵

  从永乐迁都北京以后,每年须用船运东南米数百万石北来,漕运遂为明代要政。运粮多由各地卫军负责。宣宗即位后,始定南北卫军分工之制,南军转运,北军备边2。特设漕运总兵,用卫军十二万人(《明史》卷一五三《陈暄传》),东南军力由之大困。弘治元年(1488)都御史马文升疏论运军之苦说:

  各直省运船,皆工部给价,令有司监造。近者,漕运总兵以价不时给,请领价自造。而部臣以军士不加爱护,议令本部出料四分,军卫任三分,旧船抵三分。军卫无从措办,皆军士卖资产、鬻男女以供之,此造船之苦也。正军逃亡数多,而额数不减,俱以余丁充之,一户有三、四人应役者。春兑秋归,艰辛万状。船至张家湾,又雇车盘拨,多称贷以济用,此往来之苦也。其所称贷,运官因以侵渔,责偿倍息,而军士或自载土产以易薪米,又格于禁例,多被掠夺。(《明史〉》卷七九《食货志三·漕运》)

  江南军士“多因漕运破家”,江北军士则“多以京操失业”[39]。南北卫军因之都废弛不可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