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时间:2023-07-1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吕思勉 点击: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五章 清代之文化与社会状况

清代学术思想之渊源

清代的学术思想,是直接继承明代的。明末的学术思想,有两方面:一为经世,一为考据,《中古史》第二十三章,业经说过了。中国的学者,本来喜欢在书本上用功,加以清朝以异族入主,忌讳甚多,政治上、社会上的话,有些都不敢谈,遂专承袭其考据的一方面。

清代学术思想之派别

清代的学术,是以经学为中心的。经学当清时,分为两派:一派是汉人之说,这是旧有的,南北朝隋唐的义疏之学,都是替汉人的注做解释。一派是宋人之说,这是新兴的,元明以来的学者,大都信奉他。清儒不满意于宋人的武断,乃返而求之于汉。汉朝离清朝,年代较远;汉人的经说,又有缺佚,非经考据,不能明白。所以清儒考据的方法最精。人家遂称他为考据之学,和尊奉宋儒的义理之学,研究文艺的辞章之学相对待,成为学术界的三大派。又因其尊信汉人,对于宋学,而称之为汉学。

汉学和宋学,固然显分界限,即汉学之中,亦自有派别。当汉学初兴时,治经的人,还是就汉宋之说,择善而从,并不专主于汉。此派,后人称为“汉宋兼采”。乾嘉两代,为清朝学术极盛之时。其时的人治经,专以区别汉宋;搜辑、阐发汉人之说为主。其意不重于求是,而重于求真。这才可称为纯汉学。咸同以后,汉宋的区别,业已就绪,则又专就汉人经说,而区别其孰为今文,孰为古文。于是汉学中又分出今古文两派。汉朝的今文之学,本来是讲究经世的。清学到这时候,明末经世的精神,也就有些复活了。然而考据的精密,也就渐渐不如前人。

清学的可贵,不在于其主义,而在于其方法。[1]他们因为研究古书,先要懂得古人的语言,所以对于训诂特别注意,古代的名物制度,考据得亦很精。古书亡佚的,经他们搜辑而复见;伪误的,经他们校勘而正确;作伪的,经他们辨别而发觉的很多。推治经之学以治子,也有同样的功劳。更推其法以治史,前代的史籍,被其订正的也不少。总而言之,教我们以一种精密的方法,给我们以许多正确的材料,是清学最大的贡献。

义理和辞章之学,比之考据,是显有逊色的。义理之学,宗程朱,宗陆王的,各有其人。都不过沿袭前说,并无发明。只有颜元,他反对学者的空虚无用,不但在其不读书,而并在于其专读书;主张注重于实务,颇有一种特色。但其学未能盛行。

清代文艺上之贡献

清代的风气,是富于复古的倾向的。文艺上也是如此。号称古文正宗的桐城派,是谨守唐宋人的义法的,却有许多不满意于他的人,要取法周秦、汉魏。词:清初都沿袭元明人的作风。后来常州派出,却要取法于唐、五代、宋。书法:自唐以来,都是取法于南朝的帖的。到清朝,却要取法于北朝的碑,以上接篆隶。都是这一种趋势。虽然取径很高,究不过蹈袭前代,不能算有什么特色。[2]倒是平话、弹词等平民文学,其体制虽亦是前朝所已有,其数量却发达得很可惊人。昆曲渐衰,而皮黄代兴,亦带有这种趋向。

中叶以前之社会状况

清代中叶以前,士大夫阶级的风气,是比较沉静的。这一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一亦因明朝人分党派,争意气,闹得太厉害了,有些动极思静。好的是潜心读书,不问世事。坏的就不免于嗜利而无耻。后来国事败坏,总没有真正慷慨激发的人,其病根实中于此。

至于一般社会,经过大乱之后,而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比较宽裕些,也就暂时现出安稳的气象了。然而革命的种子,还是潜伏着的,所以清朝的会党特别盛。

中叶以后之社会状况

承平既久,人口增加,而耕地的面积,不能加广,风气又渐趋奢侈,加以乾隆中叶以后,和珅用事,朝政不纲,官吏的贪污,特别厉害。遂至民穷财尽,乱事相继而起。咸同间的大乱,蔓延10余省,绵历20余年。死伤之多,劫略之惨,为历史上所罕见。乱定之后,元气遂至大伤。此时外力的侵入,又日逼日紧。士大夫阶级,智识大都锢蔽,不足以应付新局面。一种虚懦之气,却颇有复活之势。一般社会,亦因痛心外患的凭陵,时有盲目的排外之举,而教案遂成为艰于措置的问题。

清末之社会状况

甲午一战,士大夫的迷梦,才算惊醒了。于是主张变法维新的人渐多。然旧势力还是很盛。新旧冲突,遂酿成戊戌政变和庚子拳匪之乱。此时外国经济势力,侵入渐深;加以政治上的搜括,人民的生计,日渐穷困,就显出蹙然不安的样子了。但一般社会,风气却较开通。设立学校、图书馆、讲演社等,开发民智的事,渐渐有人举行。戒除鸦片,及不缠足等改良风俗的事,也渐渐有人提倡了。国家举行新政,阻挠的,亦就不像从前那么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