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智慧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2)

时间:2023-05-2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瑞 点击:


    老子从太阳热烈而无声悟出道也是热烈而无声的,人应该安静。人越安静就越能发挥热力。同样的一锅水,老是去搅动它就开得慢,不去动它就开得快。人也是这样,老是动就会分心,不如静下来成功得快。

    老子说“守静笃”,就是让我们安静下来,自我能量守衡。无人的环境让智者悠然自得,有会于心。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让人索性达到虚空的境界,让空虚的更空虚,让沉沦的更沉沦,这样反而摆脱空虚与沉沦。

    老子说“守静笃”,讲的是要同时守静与守笃。“笃”就是实在。守静就是守住安静的心情,守笃就是守住实在。有的安静是狂躁的,看似安静,其实在默默发狂。真正的安静是实在的、踏实的,所以很舒服,而不是一静下来就心里空得慌。老子说“守静笃”,重点就在一个“守”字,能守就能静。

    道家的“气守丹田”之说就来自老子讲的“守静笃”。所谓“气守丹田”就是守住内在元气与内在意念,以达到长生久治的效果。人的丹田之气最可贵,也就是中医说的“精气神”,守住了就可以无疾无患。老子说“守静”,就是以静守静,不是以动守静。换言之,就是以丹田守丹田。

    一动不如一静,老子还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老子犹如一块物化了的岩石,坐落在远离尘嚣的云端之上,丝毫不为时代风气和潮流所动,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声中,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奔走在求知、求学、求名、求功、求利道路上的时候,老子发出了震动寰宇的呐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他的这种出乎寻常的表现和与众不同的观念,在当时引起了怎样的巨大反响,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仍然可以体会到,在那样一个人人自以为是的时代,老子的呐喊会引起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怎样的尴尬。

    是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你如果不能与他站在同样的高度,就没有资格与他对话,就只有以“大笑之”的态度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但你如果站在与他相同的高度上,就会对这些看上去很荒唐的观念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追求者来说,无论求知、求学、求功、求名及任何一种具体追求,都必须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完成,否则不会有所获,这是所有学人都能够自行体验到的切身经验,人类的发展路途大体上沿着这样的方向演进。相对知识在人类历史上所取得辉煌成就,老子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按照生命的本质来求知,则人类长期以来的知识追求、利益追求、功名追求,究竟收获了什么,确实值得反思。老子从生命的根本出发,在认知方面的主张便恰好与时论相反。他认为关于事物的表象知识可以通过行动来获得,但关于生命的真谛以及有关生命本质的知识则需要从安静和无为中获得,因为获得这样的知识首先是心灵的豁决,然后才能进入到生命的本质。

    老子指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诠释。老子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认为行动的跨度越大,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都是不用行动、不必招摇过市,所以获得了正确的知识。

    但我们对老子的这种看法并不是没有疑问,试想,无论圣人也好、普通人也罢,通过行动尚且不能获得真知,更何况枯守于茅屋或陋室之中,难道就能获得真知?通过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尚且不能确实,则端坐于封闭处所之中,难道能体会出万物缘起?至于“不为而成”则与无为而治意思相同,它的功用虽然已有成效,以汉代的文景之治为例,仍不能完全令人信服。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上述的疑问仍然不免于从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而老子则是完全排除了知识而提出问题,我们与老子并没有站在同一立场上,所以难以沟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