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我所理解的“善作善成”

时间:2023-04-0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晔宽 点击:

  很多名山庙宇都有众多虔诚者,他们供奉香火,扣头祈祷。虔诚者希望通过祈祷实现自己心中梦想。一次,作家余秋雨来到寺庙,有人非常想知道他如此虔诚会咋样?余秋雨看出了他想要问的问题,反问到:你认为佛是公平的吗?当然,那人回答的很坚定。余秋雨接着说:佛如果公正,能放弃广大众生,而普度几个有空烧香拜佛的人吗?这里我要说,寺庙不是商场,不能交易,更不会要什么有什么?有人要问,那如此虔诚还有意义吗?有意义。祭拜可以让人放下身段,虔诚可以让人心智平和。不仅佛教,所有宗教都主张善行善报,善作善成。

善作善成

  说到善作善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记载战国时代名将乐毅的《报燕王书》首先使用,后来多指处理重大事务自始至终都坚持不懈善始善终,直至取得好的成绩和结果。《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看似精明实则怯懦形成对比,表现了愚公的信心和毅力,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善作善成向来是人们所推崇的君子之德,是说做事要贯彻始终的认真态度。历史上说的是坚持不懈,我理解的是另一个意思,就是积累善念,做善事,才能成就你自己的梦想。这符合佛教的善因善果理论。

  具有无量福德的《金刚经》这样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善因就会有善果,恶因就会有恶果。虽然我们不能对以前的"业",有一个选择。但是可以从当下开始,远离业。因为以前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已经过去。无论以前如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点说的不是能否成佛,主要强调从现在开始做善事,不做坏事。

  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业"? 业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业"的涵义十分深奥而广泛,如果翻译成现代语言,"业"相当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时或过后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和对这些行为产生的自动记忆。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和过后必然产生出相应的惯性力量和记忆,这个惯性力量,就称之为"业力".业力这种惯性力量就象是影子,如影随形地跟随着做此事的这个人。同时,"业力"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你,而且时刻会对你产生相应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会产生好的作用力,简称为"善报".如做的是坏事,则会产生坏的作用力,简称为"恶报"."业"将人和一切生命存在的行为划分为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心理行为三大范畴。这三种行为均可形成三种相关的持续不灭的力量,即"业力".

  很显然,"业"强调的也是因果。今天的因,就有明天的果。乐善好施的就会成为一个善人;做坏事,有意冤枉人,设计人,整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作恶,作恶就会成为一个恶人。这些都是因果,因为乐善好施的因,就有善人的果;做坏事的因,就有恶人的果。

  有人具有权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左右是非,甚至可以制定规则,其实在他心中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即使他做的符合法律,符合规则,他自己也得到利益、权利,但如果坑害人民,也是作恶,也会积累恶果。即使现实没报,也迟早要有结果的。

  宗教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如出一辙的,佛教讲只有不断积累功德和福德,有了善因,才能积累善果。我们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认可是一样的道理;佛教讲生灵平等,我们讲人与自然和平共生,也是一个道理。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不会痴迷宗教,我们对宗教的了解是知识性的。释迦牟尼对菩提的教导时说:人就是要活好当下,活在当下,当然修行也在当下。我道认为一个人心存善念,不做坏事是正确的,要悟懂善作善成的因果关系,约束自己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人,不做坏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