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且慢捧杀90后

时间:2014-11-2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孕峰 点击:
 
  
  
  当我们讨论90后,要分清楚到底在说它的哪一个含义。一不小心就混为一谈。
  
  第一个含义,作为消费者的90后。基本成立。每个时代都推陈出新,与老不同。90后上小学就用互联网,中学就有手机,不用买房,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他们的消费力足以令所有企业把他们高高捧起。
  
  有企业或VC的决策层要引入个把90后,甚至作为指标强推,本质上是对90后作为新兴消费者的重视。看不懂他们,就卖不出东西。
  
  第二个含义,作为创业者的90后,相当怀疑。有些投资人追着某某90后非投不可,有些90后大喊我是牛人。有必要问,你到底有何不同?每隔10年,中国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都会有很大不同。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有更少包袱,代代如此。要问的是,你到底有何本质的不同?
  
  有人回答:
  
  “90后没有60后的焦虑,没有70后的听话,没有80后的压力,没有思维定势,只为梦想努力,只为自己和爱自己的人活,很酷很有感染力。”
  
  这些形容词大都准确,多么阳光。爱他们,盼他们好。算人之常情。
  
  但,就因为没包袱,90后跟他们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有本质的不同吗?什么是人群本质?
  
  可能帮我们看到本质的工具,历史算一个,哲学算一个。
  
  历史。
  
  就在8年前,另一个词也红极一时,红得烫手,扑天盖地,远高过今天的90后。它的几位代表人物,戴志康、李想、高燃,那年已自立山头,有技术有用户有收入,远比今天这几位90后代表扎实。
  
  是的,80后。
  
  2006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报道《生于80年代》开启了那段热潮。当年,80后的与众不同体现于:
  
  1、中学接触计算机,高中接触互联网,也就是在心智成型的时期,这使他们成为IT时代的“原住民”。
  
  2、借助互联网,在学生时代就跟天南海北的人混在一起,在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拓展视野和知识层次,他们有可能比老一代人学习更快、更多,更早老练。
  
  3、并不顾及那些老一代人所认为必须遵守的传统,破处墨守陈规,只做最正确的事。互联网令他们有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
  
  4、80后的父母,已有相当一部分不施行严格的家教,尽力免除条条框框的限制,培养其独立意志。
  
  那年,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概括“80一代”:“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历史上最富裕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
  
  中国企业家杂志接着问:当这些天之骄子一样的年轻人要闯入商业世界,又会带来什么呢?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蔑视权威、独立思考、个性十足,只为兴趣而工作的青年人?
  
  哈哈。
  
  你是不是也发现,当年我们看待80后的样子,跟看今天的90后如出一辙。直接把上面的所有“80”用“90”来代替,都说得通。
  
  相对于上一代,你总是可以找到那些朝气蓬勃的词语来形容新一代。其实,你能找到的词,也就那么几个。每隔10年,再用一次。
  
  80后有没有一跃而起?有没有接过第一代互联网领袖手中的棒而成为第二代中坚?第一代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丁磊、张朝阳、梁建章、陈天桥等等为代表,出生在1964-1973的十年间。80后会干掉1974-1979这个年龄段的中间带而实现“隔代接棒”吗?
  
  2006年,80后26岁,大学毕业3年。2014年,80后34岁,毕业11年。时间差不多够了。陈天桥34岁,已是中国首富。马化腾34岁,腾讯上市。网易上市,丁磊30岁。
  
  80后可能隔代接棒还有个角度。1964-1973的第一代可能吸干靠近的资源,形成黑洞。70末离他们太近,尤其70末跟最核心的68-71这个人群趋同,跟80后则有较大区别。
  
  2006年到2014年的8年间,谁在接棒?
  
  为获得样本,去请教经纬张颖,新生代创业者里谁是领军人?张颖提了5个:美团王兴,猎豹傅盛,搜狗王小川,陌陌唐岩,聚美陈欧。标准是,上了几十亿美金的量级,根据地可靠且有纵深,能长线发展。
  
  再加上也是这几年里窜升起来的58姚劲波、去哪儿庄辰超、YY李学凌、京东刘强东。
  
  你猜,这9人是什么年龄段?
  
  除陈欧是80后,其他都是“1974-1979”。王兴和唐岩79,傅盛和王小川78,姚劲波和庄辰超76,李学凌和刘强东是74。
  
  王兴的美团、唐岩的陌陌、傅盛的猎豹这三家公司创立都在2010之后,5年之内。现在45岁高龄的雷军用4年做的小米,已值400亿美金。2010年,那时80后已30,也已开始创业。单就机会点而言,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是历史。众星捧月、独树一帜的80后并未异军突起,而是既无光环、也无标签的70末实现了“顺位接棒”,成为仅次于第一代的互联网的中坚。
  
  若现在有人说,与众不同的90后会很快崛起,会干净利落的把80后、70后都拍到沙滩上去,你如何判断?
  
  历史就说到这里。下面说哲学。哲学可用来解释历史。
  
  2006年,峰兄写了《生于80时代》。到2010年,就意识到4年前那个憧憬落空了,80后并未全面崛起。2006-2010间崛起的人,大部分生于60和70年代。当时拿着这个问题再去问80后里为数不多还立在潮头的两个人,李想和戴志康,又写了一篇《迟到的80后》。
  
  李想和戴志康都强调一个“道”。这个东西,在创业的长期的高层级的较量中,超越其它因素,几乎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
  
  李想认为。80后身上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天性”,只是“道”的一部分。道里的更大一部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积累。比如对人生的感悟、为人的道理,无论你生于哪个时代,都需要数十年的不能免掉的“练道”的过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