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雨枫轩!
当前位置:雨枫轩> 原创长篇小说 > 社会|历史 > 古事今观 > 第七章 > 质子

质子


更新日期:2015-07-12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本书总阅读量:

  第七章 质子

  各诸侯对赵惠文王的驾崩密切关注着,可以说在战国后期赵国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国由一个二等诸侯国变成一个与秦齐楚魏平起平坐的万乘之国,军力上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不仅成为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绊脚石,甚至赵武灵王一度曾想攻占秦国,尽然对秦国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是秦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于是秦赵之间连年发生军事冲突,所向披靡的秦军尽然被赵军连连挫败,等到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秦国以为赵惠文是个好欺负的主,不想惠文王虽没有乃父的魄力,却也是一代守成令主,举贤任能,励精图治,秦国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这是自秦孝公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因此赵国成为秦国主要打击的目标,秦国上下一致认为要一统天下首先要解决赵国这根难啃的骨头。

  秦昭襄王的死对头驾崩了,他感到一阵轻松。但秦国也知道,赵武灵王以来秦赵之间互相视对方为劲敌,两国数次交兵,秦国占过上风,但是赵国也曾大败秦军,相互持平,赵国军力的强大可见一斑,现在虽然惠文王已死,但赵国的军力没有丝毫削弱,仍旧有相当的实力,足可与秦抗衡。国丧期间其他国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赵国慰问吊唁,秦赵由于是死对头,早已不通庆吊之礼,值此国丧之际赵国朝野上下一片慌乱,是人心最不稳定的时候,尤其太子年幼新立,由太后摄政,主持大局,正是灭赵的良机,于是对赵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秦国调集大军轮番进攻,尽管赵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秦军还是连陷赵国三座城池,赵军抵敌不住,向朝廷告急。

  前线的急报传来,引起还没有从国丧中走出来的赵国朝野的再度慌乱,太后召开紧急会议,与文武大臣商讨退敌之策。平日里出有车食有鱼的宗族大贾,衣食无忧,从没有想到他们过着的安逸豪奢的生活全是前方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现在前线急报,他们才感到恐慌,一旦城破国亡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尤其是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王室子弟,空手套白狼,闷声发大财,不学无术却喜欢高谈阔论,不知道创业艰难,守成不易,自以为赵国军力天下无敌,自己享受着荣华富贵,从不去参军保国,却动辄喊打喊杀,要别人去做无谓的牺牲,还好惠文王不糊涂,在位的时候唯才是举,没有重用这些人,但是惠文之后的孝成王就开始大量起用宗族大贾和那些惯于说大话、进谗言、陷害忠良、贪婪无耻的奸臣,致使赵国蒙受巨大的损失,自此一蹶不振,很快就被秦国灭了,这是后话。

  现在太后开会商讨退敌,王室子弟平时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纸上谈兵谁都会,真正的遇到困难了却都没有了主意,还是跟先王留下的那些大臣将军商讨。尽管急报传来,朝堂上一片争论,吵成一锅粥,但是最后大家毕竟达成一致共识,还是老办法,那就再联合其他国家抗秦,这招很灵,屡试不爽,一祭出合纵这个法宝,秦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无论联合任何一个国家,灭秦不足,但是总还是可以自保的。

  经过文臣武将的讨论,大家认为赵国军力虽强,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军粮匮乏,补给跟不上,不像秦国,除了秦兵耐苦战外,主要是秦国八百里平川,更有巴蜀之国,军粮充裕,所以秦军所向无敌。现在赵国当务之急就是向富庶的齐国求救,使者到了齐国,齐国同意出兵出粮,本来此时赵齐联合已经成功了,但是联合的最后一个条件,在太后那僵持住了。

  在诸侯间任何盟约中质子这一条是必不可少的,这次齐国要求太后最宠爱的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长安君是太后的幼子,太后十分钟爱,不愿意让爱子到齐,因为万一战况不利,或者出现其他意外,首先会拿人质开刀,所以身负这样使命的的王子大多数都是在国内最不得志,最不受待见,有时候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到别国当人质是一件有生命危险的差事,这个太后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的小儿子去的。

  联齐抗秦就要成功了,质子这一关却过不了,眼看功败垂成,大臣们都很着急,纷纷来劝谏,请求太后以国家为重,派长安君到齐国,任凭大臣们如何地激动,太后毫不动摇,坚决不答应,大臣们再三劝谏,坚持要太后三思,太后勃然大怒,警告大臣们:“再有劝谏要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御前会议开到一半就此中断。大臣们愈加着急,但劝不了太后,只能叹息和干着急!

  赵太后何尝又不知道这一战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如果没有齐国的联合,在此国丧期间,人心不稳,加以内政外交千头万绪,是经不起一场大战的,一旦开打势必要受到重创,虽不至于亡国,但是赵国的军力将会被大大削弱,从此赵国就成为砧板的鱼任秦宰割了,赵国从此就要葬送在她的手上,这些话甚至有些激烈的大臣都讲了出来,但是想到长安君小小年纪就要远到异国担负这样的使命,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是好,这让她这个做母亲的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的。理智战胜不了感情,国家大局战胜不了舐犊之情,因此对文臣武将不断的跪谏哭谏,她一概不理,绝不松口,对那些激烈的大臣的抨击,她还以颜色,勃然大怒斥退两班文武。但是第二天越来越多的朝臣们来劝谏,声泪俱下的猛烈抨击的都请求太后以大局为重,早送长安君到齐国,以解国家之危。赵太后更怒,越是强谏,她越是不听。

  这时退休了的左师公触龙请求进见太后,太后知道他一定也是来劝谏,很不高兴,本要拒见,但还是念其年老,又致仕在家,何况触龙虽为退休在家的老臣,为人低调,从不干预朝政了,更不会利用自己的影响谋私利,在国家遇到危难时候他挺身而出,足见其忠诚,这也让她不禁感叹赵国多品格高尚的忠烈之士,赵氏不灭,赵国得兴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太后虽然不想听到有关质子的事,但是对这位老臣颇具好感,还是愿意接见。

  触龙虽然年以七十,但是依旧精神矍铄,他向太后行完礼说:“老臣年老,腿脚不便,不能经常来上朝,好久没有拜见太后了,太后玉体安康否?”

  太后本来脸上还有怒容,但触龙一向是老臣,又并不提长安君的事,所以她的脸色大为和缓,说道:“老身的身体不如老卿家,寸步不能离车,走不动了啦!”

  “太后现在胃口可好?”触龙又问。

  “只能喝点粥!”太后说。

  “老臣胃口也是不好,但每天坚持走三里路,对身体大有裨益,增进食欲!”本来太后就很敬重触龙的为人,见她所说没有涉及国事,怒气全消,笑道:“老身是走不动了!”

  太后的心情为长安君的事大为烦躁,触龙一番家长里短使她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两位老人的谈话进入非常和谐的状态。触龙又说:“犬子舒淇年纪已经不小了,不成材。臣已年老,却十分偏爱幼子,希望将他编入御林军里效力以图长进,请求太后恩准。”

  太后问:“令郎多大了?”

  触龙答:“十五了,虽然年纪还小,但老臣想在老臣还没有入土之前将犬子托付给太后与大王。”

  太后笑道:“原来做父亲的也偏爱幼子。”

  触龙道:“其实做父亲比做母亲的更偏爱幼子。”

  太后又笑道:“却也未必,老身以为毕竟还是妇人家更偏爱幼子。”

  触龙却说:“老臣发现太后爱您的女儿燕后胜过爱您的幼子长安君!”

  太后呵呵笑道:“老卿家错了,老身却是十分偏爱幼子的。”笑完又问:“老卿家何以见得老身爱女儿胜过爱幼子?”

  触龙答:“太后,父母爱儿女都是为儿女的长远考虑。燕后出嫁时太后抱着燕后哭着舍不得女儿远嫁。之后太后时时祈祷,希望燕后在燕国快乐幸福,子孙延绵,永为国母。这正是太后为女儿长远考虑的体现。”太后点点了头表示确实如此。

  触龙又说:“自我赵国开国以来,赵国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人能否继承爵位?”

  太后说:“按照祖宗规定是不可以的,这不光是在我赵国,诸侯国都无爵位永续的制度。”

  触龙又说:“太后,所见不错,如果获得爵位者于国于民都毫无贡献,那么他就有眼下的祸患和长远的祸患,小则自己遭到反对,大则祸及子孙。太后您想,获得爵位,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享受着特别的待遇而毫无功绩,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如何能服人,不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爵位如何能长久!太后给长安君所封甚厚;高官厚禄,封地肥沃,又赐予大量的金银珠宝,但长安君到目前还未立过一件大功,太后百年之后,老臣不知道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立足,永享富贵?所以老臣以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的十分短浅,不如对燕后爱的深切!”

  太后恍然大悟,觉得触龙说的果然有道理,没有功劳享受无限特权,荣华富贵,不劳而获,这让那些舍生忘死在战场的将士们如何心服,又有何面目让赵国百姓保卫赵国,无尺寸之功的人坐享其成,让大家怎么甘愿卖命,所以爱长安君就是为他长远的打算,现在这是个多么好的立功机会,所以太后重新召开御前会议,同意质子。

  宣布了这一消息,朝堂上一片欢呼,大家松了一口气,山呼万岁,于是赵国立刻送长安君车驾起行,前往齐国做人质。长安君到齐国,齐国才发兵救赵,由此长安君有了以身救赵的功绩!

  秦国得到齐赵联合的讯息,知道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赵国渡过了这次危机。这件事在民间也传为美谈,赵国有个贤士子义做了一句评语,他说:“即使贵族子弟,要获得高官厚禄,没有功绩也是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一般没有深厚背景的子弟更是不可能不劳而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