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领与袖

时间:2022-11-1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任飞 点击: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后人称他为晋文帝。他有一位大臣叫魏舒,每次朝会之后,司马昭都会目送魏舒走出很远很远,然后满怀感慨地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晋书·魏舒传》)。”

领与袖
 
  从这时开始,“领袖”一词在服装部件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含义,并逐渐从杰出者演变成带头人。
 
  一
 
  “领”字的原始含义是脖子,《诗经·卫风·硕人》就有“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后来字义发生了变化,汉代经学家刘熙在《释名》中说:“领,颈也,以壅颈也,亦言总领,衣体为端首也。”这句话首先确认了领就是脖子的说法,然后说作为衣物的部件领,是用来围合脖子的,最后说它是一件衣服的开头部分。所以,古代称“一领衣”,也就是今天的一件衣服。
 
  在这些含义的基础上,“领”又作了引申,如晋陶潜《闲情赋》中说:“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衣领与头脑关联在一起,跟思想和智慧挂上了钩。比如,一些皇帝的衣领上会有黻纹出现,被称为黻领。黻是“十二章纹”中的一个,其寓意为善恶分明、知错能改。既然衣领与头脑相接,皇帝当然应该善恶分明。
 
  中国古代出现过的领型非常丰富,它的变化有一条基本轨迹,即从夏商周到隋唐,逐渐走向多样和开放,而从宋到明清,又逐渐走向封闭。这种趋势的出现,一般认为有逐渐变冷的天气原因,礼教日盛的文化原因,以及国力衰退的实力原因。近代中国,长期受人侵略,被动挨打,自我保护意识就会加强,中式立领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那么“袖”字呢?还是在《释名》中,刘熙是这样解释的:“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古代的袖子,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袪”,缝接于袖端的边缘;二是“袂”,原本是古代大袖的下垂部分,后来也用来表示整个袖子。今天所谓“联袂”,就是手拉着手,衣袖挨在一起。同样,由于衣袖贴着手臂,就与手段联系在了一起,比如“长袖善舞”。
 
  袖子是服装上最为灵动的部件,它可以实现很多功能:碧鬟红袖、翠袖红裙、红袖添香,是它的美化功能;袖里藏刀、袖中挥拳、袖里乾坤,是它的隐藏功能;袖手旁观、摆袖卻金、拂袖而去,是它的表态功能。在古代,很多人用袖子携带钱财、书信、细软,成语“两袖清风”就是用来形容官员的廉洁——袖子里没装金银,才能随风而动。
 
  二
 
  最初,“领袖”二字也会连用,但仍然指的是服装部件。《庄子集解》引述了汉代经学家服虔讲述的一个“匠石运斤”的故事。他说:“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古代的獿人,善于用泥来涂抹房顶,干活的时候,穿着广领大袖的衣服,仰面操作,领袖都不会弄脏,偶尔有小块的飞泥粘在鼻子上,就让另外一位匠人挥起板斧削下来,“唰”的一声,泥被削掉了,而鼻子没有丝毫损伤。这段把匠人写得出神入化的文字中的“领袖”,仍然是服装的部件。
 
  领与头脑相接,袖与双手相贴,很容易成为称赞一个人的标志物。司马昭的“人之领袖”,就是说魏舒脑子好用,手段高明,既有思考力,又有行动力。
 
  魏舒从小是个孤儿,由外婆抚养长大,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40岁以前一事无成。在他40多岁时,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魏舒想参加考试,亲戚朋友们认为他没念过什么书,劝他不要参加。但是魏舒下了苦功夫,用100天学习儒家经典,居然考中了。
 
  几经周折,魏舒进入军队当长史。军队举办射箭比赛,本来不需要他这个文职参加,但恰巧有一回参赛人数不够,就叫魏舒凑个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只见魏舒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拉弓射箭,百发百中,打遍全场无敌手。后来,魏舒得到赏识,不断升官。头脑手段俱佳,思考力和行动力都强,当然是杰出人物,所以司马昭说他是“人中领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