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积极充电,可以“通吃”很多领域(2)

时间:2022-09-0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2.莫做书奴

    书,本应为人所用。可有时却相反,因为有的人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深受书之害。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而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你应占有书本,而不能为书本所左右、被它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己所用。有了书而不去阅读,就是莫大的悲哀。

    3.择优而读

    读书,需要选择。试想一个经常在阅读沉思中与哲人、文豪倾心对语的人,与一个只喜爱读凶杀言情故事和明星花边新闻的人,他们的精神空间是多么不同,他们显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力求寻觅上乘之作、经典之作,要多读名著,多读“大书”。所谓经典名著、“大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一些社会学家曾做过统计,其结论是:至少要经过20年的阅读检验而未曾沉没,这样的著作方有资格被称为经典、名著。择优读书,需要一种选择、琢磨功夫。我们应汲取前人的经验,将读书效率提高一个层次。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经典的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

    学富五车,不堪用也没辙

    书本知识是永远不能跟智慧画等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处世智慧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有的人总认为自己学历高,受的教育多,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这种人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受到嘲弄。

    书本和学校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性为代价的,仅仅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人际沟通的潜能也会被扼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只知道教条地搬用书本知识的人,永远也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知识不代表智慧,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真正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生活中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有一个法学系的高才生去一法院应聘,主考官问她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时,她一口气背了上百条的刑法条文。主考官眼前一亮,能熟练到这中地步的学生现在还真不多见,第一关面试算是通过了。第二关是关于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拿到案例一下子懵了,哪些条条框框貌似一个都对不上,自己也很着急,但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法文。正在她着急的时候,主考官过来了,看着她白白的答卷,露出了遗憾的表情。

    一个只知道啃书本却不懂得实际操作的学生,和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人相比,很多时候,前者显然是要打败仗的。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知识是书本,智慧是人。我们从汉字上去分析,智的本意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知道了万物生长规律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智慧的人。一个新工具的开发设计,是需要知识的,这个知识需要一个载体,就是书本。而智慧则是运用很多领域的知识,进行设计并创新。学知识不是获得“知”的目的,将这种“知”巧妙地运用于实践,并造福于人类,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设计分子”,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