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诸葛亮是个好青年

时间:2008-09-01来源:红袖社区 作者:豪情天纵 点击:

  做为一个南阳人,孩提时代我已经深深为诸葛亮躬耕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和演义而痴迷和自豪;做为一个青年人,我深深为诸葛亮27岁出茅庐辅佐刘备打天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振奋和骄傲。诸葛亮一介布衣,少年有为,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建功立业,不失为当今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对于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来说,与其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游荡一生,不如轰轰烈烈、叱咤风云千古留名。所以,在今天学习和研究诸葛亮,尤其是研究和探讨青年诸葛亮的成才之路,学习他在修身、立志、择偶、社交、入仕等方面的勤奋刻苦精神,对当今的青年人成功成才有深远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修身:勤奋学习
  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当今社会,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探询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也会有人说,这个功劳应该分给谁谁一半,分给谁谁多少。有的不无道理,有的不免有贪功之嫌。对于诸葛亮的成功,关键因素还在于其自身的努力。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初一,诸葛亮诞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地区)。据说当天出现了日蚀的奇异天象,父亲诸葛珪给他取名为“亮”,希望他能给全家带来光明。
  诸葛亮三岁启蒙,琴棋书画样样兴趣浓厚,件件爱不释手。到4岁已经认识千八百个字,熟读《诗经》、《论语》几十篇文章。他每天抚琴弹曲,棋盘围猎,吟诗咏词,读书习字,从来不知厌倦。9岁母亲撒手归西,11岁父亲辞世,后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上任,后被撵出了太守府,两次纵横数千里逃难。16岁时,抚养他的叔父诸葛玄客死异乡,他成了真正的孤儿。
  苦难,给了少年诸葛亮成长的机会,生活的颠沛流离让他幼小的心灵逐渐懂得:天下混战,只有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才有可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而大凡出将入相者,必须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比如姜尚、管仲和乐毅,他于是从小就立志成为深谋远虑、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少年诸葛亮时刻期待着自己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一天,但他暗暗衡量自己的学识,深感自己还很肤浅和浅薄。他知道:一鸣惊人之人,必是胸有成竹之人,必是有充分准备之人。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如何能够一举成名?于是,他下定决心沉下心来刻苦攻读。别人不懂的,他要懂;别人不会的,他要会;别人略知一二的,他学深学透;别人知其表,他知其里;别人下棋看出三步,他要看出五步。总之就是要高人一筹。他明白,要想达到奋斗的目标,就必须要加紧努力,弥补学问中的不足,寻找知识上的差距,尽快掌握高深独到的本领。也正是这时他慢慢领悟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理。
  诸葛亮读书决非泛泛而读,他讲究主动读书,也就是自我学习。他认为,读书和念书是有区别的,念书只是念文章,不用有多深的理解,只需了解字面意思就是好学生;读书则应该是能从书本当中得到启示,得到知识,得到智慧,了解精髓,掌握本领。
  诸葛亮的自学分三个时段。他4岁随父亲在泰山时是第一个阶段。因父亲公务繁忙,没功夫管他。他在学堂下学之后,有很多业余时间找课外读物来消遣,像道家的传世之作等,对一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来说,这对以后的发展趋向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先生辅导之外,主要在家自学读书。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读后的自觉思考了。对书中的疑问,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第二个阶段,是随叔父诸葛玄奔波在淮南和豫章的时候,为了帮助叔父做事,诸葛亮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读书。目的很明确,读书要应用。这个阶段不是凭兴趣读书,而是根据需要读书。
  第三个阶段是在卧龙岗中自学研究。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困惑时,找高人点拨。他在这个阶段请教过很多人,最著名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和黄承彦。
  读书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种乐趣;而读书后的思考,则是一种享受。如果一天没有书读,他就觉得这一天会是索然无味。如果一天不思考,他就感到这一天是虚度年华。他思考问题时,为了找到答案,常常同时翻阅几十本书籍。他在读书中学会了比较,学会了由此及彼,由近至远,由浅入深的道理,也为他27岁初出茅庐便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积累。
  二、立志:志存高远
  1964年,郭沫若为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谋士之歌,诸葛亮作为一个立志安邦治国的热血青年,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是什么呢?《梁父吟》中的回答是:“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他想像齐晏子一样,成为一个具有“二桃杀三士”般计谋的智谋之士,栋梁之材。
  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认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诸葛亮高声吟唱《梁父吟》,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等待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从而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而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次的大手笔——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东吴打败了曹操,不仅摆脱了刘备大厦将倾的危机困境,而且从孙权、曹操手里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赤壁之战不光是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出自《梁父吟》,在一些关键性的具体战术运用上,也能够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战役发动阶段均使用了激将法。因为整个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挑起敌方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玩命,拼个你死我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为什么与《梁父吟》如出一辙了,因为二者的创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原创都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不过,晏子只是灭了三个有勇无谋的勇士,但是诸葛亮却凭借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比晏子干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择偶:重才轻貌
  作为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年轻后生,诸葛亮把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一切都围绕着实现理想而运作,包括谈恋爱,找媳妇。他选择妻子,重才学不重相貌。他与黄家丑丫成婚,两人既相敬如宾,又珠联璧和。诸葛亮长于思考,擅长推理,看事物深远;而妻子功于巧思,擅长用器械解决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田间的劳作,黄氏接连制造出一系列的木头器械,从而解决了从耕种、施肥,到收获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二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生活乐趣无穷。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为了解决战线过长,运输困难及后勤保障问题,就根据黄丑丫的制造原理发明了名为“木牛流马”的新型运输工具。
  单就诸葛亮娶黄承彦之女来说,应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不说老丈人为女婿有一个锦绣前程竭尽全力,黄丑丫为日后蜀国军队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单是通过黄承彦与刘表、蔡氏集团的姻亲关系,诸葛亮至少可以经常接触荆襄地区的上层人士,洞悉天下大事和荆襄军政人物的动向,了解和掌握各个政治集团的厉害关系,快捷地获取全国形势的资讯。正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条件,才让他对天下形势有了一个正确的估价,对刘备提出重整河山“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
  四、社交:广交朋友
  诸葛亮社交方面广交朋友有两个特点:一是广交,二有选择的重点结交。广交就是广泛接触。襄阳的八大家族,只要有机会,就尽可能多接触,只要有共同感兴趣话题的人,也尽可能多接触,以便了解对方的观点,了解对方的才华学识,看能否成为深交的朋友。对于社会的三教九流,如果可能,也尽可能接触了解。与这些朋友喝个小酒,扯个闲篇,弹琴下棋,摆摆龙门阵,消磨一些时间,也是必要的。如在研究气象学的时候,他就从农夫的经验中,从乡人的谚语中得到很多的启示。诸葛亮广泛结交朋友以后,让他可以较快地了解相当多的信息,掌握了众多资讯的来源渠道。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著述中说,交朋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集思广益”。据说这条成语的形成就来自诸葛亮的语录。而要“集思广益”,则必须具备“集”与“广”的条件。这个条件怎么实现?就靠广交朋友。
  关于结交朋友问题,诸葛亮在他成名以后所写的文章《论交》当中也提道:“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可见对交友方面的得与失,他是深有感触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批人作为诸葛亮年轻时的朋友,大部分均成为日后蜀国的重要领导干部。比如庞统,是襄阳人吧,通过诸葛亮的推荐,担任了刘备所辖三军的副总参谋长。马良、马谡哥俩也是襄阳人,还有向朗、及其向朗的侄儿向宠、向充等,均入仕蜀汉。
  五、入仕:自我营销
  诸葛亮为进入仕途而进行自我营销的技巧非常高明,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我形象的包装。这种形象包装,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比如身披鹤氅、头戴纶巾,而是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躬耕垄亩,躲开城市战乱的喧嚣,静下心来开展专题研究,专心致志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当前局势,准确判断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卧龙岗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历练志趣的理想场所。
  诸葛亮隐居躬耕时,不过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一旦应聘出山,就让刘备视为老师,成为刘备的第一辅臣。46岁的刘备为什么敢于对27岁的诸葛亮大胆破格使用?刘备对诸葛亮从见面到正式聘用,整个面试内容不过是听了听诸葛亮对今后发展方向的简单论述,看了一眼诸葛亮家中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对诸葛亮的直接考察时间,从与他见面,包括在草庐住了一夜,统共不过48个小时吧,怎么就能认准他是辅佐自己的最佳人选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刘备确实有相人的本领,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能够很快就看透人的能力和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则是诸葛亮善于推销自己的结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公开自我标榜为当代管仲、乐毅,让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让别人品头论足,惹起街头巷议,高看一眼。诸葛亮的思维方式确实与众不同,他就是要不鸣则已,语出惊人,惊世骇俗,引起世人的关注。他宣扬这番话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诸葛亮信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很清楚,他的这番话,会在大众当中产生什么影响。他把自己的能力与先人的得失做了比较,他相信,如果给他同样的机会,他可以比先人干得更好。实事求是嘛!
  对他的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也没有关系,诸葛亮早就想好了相应的对策。一个是请朋友哥们儿捧场,别人不相信,你们得说相信啊。都说要相互提携,怎么体现?就在这节骨眼上。于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纷纷站出来,为诸葛亮出具证明:没错,诸葛亮的本事就是比管仲、乐毅有过之无不及,估计跟姜子牙不相上下。有什么依据?我们整天在一块讨论历史,分析实例,研究得失,对诸葛亮最清楚不过了。我们听了诸葛亮治国的观点,就是比管仲高明;诸葛亮提出的兵法战术,就是乐毅想不到的。
  尽管如此,世人还是对诸葛亮的说法将信将疑,认为诸葛亮狂妄的大有人在。怎么办?诸葛亮还有一手,就是请大师出面给自己下评语,请权威人士谈对自己的评价。襄阳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司马徽等,授予诸葛亮“伏龙”的称号,就是给诸葛亮充分的肯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诸葛亮的知名度那是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自然会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诸葛亮立马就成了当世的新闻人物,成为青年学子议论的话题,成为“猎头”关注的对象,继而取得了“卧龙”的称号,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当然,要走这步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有真才实学。
  由此可见,诸葛亮运筹帷幄,一而再,再而三,精心策划的一幕刘备“三顾茅庐”的千古绝唱,其目的是为自己的闪亮登场烘托氛围,而正是由于诸葛亮精彩的自我营销,成功地赢得了刘备的绝对信任,从而为自己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奠定了根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做为一个好学上进的好青年,以自己的勤奋和刻苦亲身再次验证了“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的真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当时的青年才俊们振作起来,以诸葛亮的成功为前进的动力,唱响激昂奋进的青春之歌,为了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谱写出一篇篇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壮丽篇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