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停在乞力马扎罗的梦

时间:2022-05-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枯枝败叶1987 点击:

   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人们草草地将缺失全貌的信息消化为自己的偏见,从而急于相信自己的认知比他人更接近真相的时代,常会遇见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相较于主流“政治正确”的观点而言,明显有“思想缺陷”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应该继续保持欣赏和肯定?这个纪录片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很深的感悟。

   毋庸置疑,海明威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在世时,就几乎获得了所有文学家该有的赞誉,诋毁,金钱以及高不可攀的行业地位。他开创了独特的文字风格,不只在读者中间甚至在一众作家中间也是收获了粉丝无数。马尔克斯曾经在丽兹饭店门口遇见海明威时,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虽然后来他表示海明威是中短篇大师,所有长篇都应该缩短)。种种事情只说明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成功,不存在仁者见仁,海明威就是代表着成功。但是他的为人呢?

   海明威最被人推崇的就是男子汉气概。但他的胆魄和疯狂举动,用欧文D亚隆的观点来分析,是跃然纸上的死亡焦虑。从最早的短篇小说里尼克与父亲就自杀的讨论,到痴迷于观赏西班牙斗牛,三番四次冲入二十世纪初最疯狂的几次战争,然后是去非洲打猎,飞机连续两次失事,醒来以后沉迷于读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自己的讣告,更重要的,是对女人难以克制的征服欲,即每一个都倾其所有地爱,但每一个都无法维持,所有这些都是严重的死亡焦虑,虽然没有到加缪说的用荒谬行为来对抗死亡的必然的地步,但是海明威绝对是两***里的卡利古拉,所有的野性举动中深藏着对死亡的轻视。也因此,简洁的文字,力求每一句句子都“真实”是非常符合海明威的本性的。能用十个字说明白的事情和背后的意境,决不允许有第十一个字,能被缩短的华丽并不华丽。而这些看起来充满着勇气的行为当中,包含着大量我们现在熟悉的“三观不正”。我敢说,海明威若是活在今天,他绝无出头之日。海明威儿子在给他的一封信里写道,“你这一生不过是写了一些很棒的书和毁了五个人”。在看纪录片的过程里,我对海明威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他对两***毫不负责任(每一次出轨都是极尽恶意),对意见不同的人拳脚相加,对他看来野性的行为的崇拜近乎幼稚,酗酒(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床上爱扮演女人,这个癖好可能在我国的审查制度面前是最大的罪),“背叛”朋友,并且和他的崇拜者想象的相反,他最开始害怕去二战战场,也没有勇气成为一个意见领袖,甚至他对于一本书的构思也让人觉得远离伟大,可是无奈他真的是才华横溢,他早年的书我全部都喜欢。这不禁让我想起这个问题,如此不完美,甚至称得上卑劣的人,他的成就还应该被推崇吗?

  其实问出这个问题就是错误的,因为一件作品是否被喜欢,靠的是受众的本能,不能靠逻辑去分析,而好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必然是复杂的。《族长的秋天》里的老独裁者,是我最喜欢的老年角色之一——一个杀人如麻,手段残忍,横行霸道的独裁者,有着最深的忧伤,最彻底的孤独,和最强烈的被爱的渴望。索尔仁尼琴说过——在充斥着恶的心灵中,也保留着一小块善的阵地;在最善良的心中,也有尚未铲除的恶的角落。如若不然,世界要宗教的本意是为什么,不就是让人能够训练自己的心灵,与恶念对抗么。如果我们本质上,都希望从艺术品中看见最真实的人性,最丰满的人物,那对于创造者为何会有如此苛刻和反人性的要求呢。(当然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超过了这个范围)你应该爱的永远是作品本身,而非崇拜作者本人,因为你能知道的,永远只是偏见,你永远无法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模样。你对他的崇拜来自于你的盲目塑造,你对他的厌恶也来自于你的有失偏颇。既然你爱的只是作品,那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只是通向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一条路径而已,它并不是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也绝不该是你崇拜的对象。本身因为喜欢某一个作品从而崇拜背后的作者以至于认为他是一个“三观正”的好人的行为,就是一种幼稚和追星的行为,并不理智。

  但话说回来,对于一件作品的喜爱如果是盲目和人云亦云的,确实容易发生因为创作者生活的不检点而墙倒众人推的情况。好的文学作品,或说你真的爱的文学作品,至少需要读两遍,第一遍带着共性去体验是否真的喜欢,第二遍,带着对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了解去理解文字深层的含义。文字是否是真诚的,你可以感觉到,如果当你第二次读你觉得“三观有问题的创作者”的作品时候,明显从文字里感受到了不真诚,感受到了虚伪,那我相信在你第一次读的时候,也会有所困惑。简而言之,该被抛弃的从一开始就该被抛弃,而本身伟大的,有脱离创作者的本身的伟大。

  最后一点,就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思想是一种类似于生命一般成长的过程。思想从来不是靠顿悟(某些宗教很爱以此增加戏剧感),而是靠一步一步往前探索的。人类有了文字,思想能被记录,才得以慢慢发展。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牛顿说这句话是用来讽刺莱布尼茨,我并没有讽刺之意)。既然思想是发展的,慢慢变化的,你就要明白,古人有古人思想上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受生活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形而上层面,我要说古人有“运气好”的时候,(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人能看透世界真相当我们的科技和生产力在如此受限的情况下,这是另一个话题),有些观点在现代看也能够和我们的认知合拍,但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风俗层面,过去的人一定有其认知缺失,那若是以现在暂且不论好不好的“三观要正”去评判他们,从而评判他们的作品,实在是一点有些自以为是的意味了。

  无论在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里,我对海明威的观感发生着如何的变化,看完全片,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海明威真是一个饱满的人物!其实现实生活不也是一部文学大部头么,只是当中充斥着无用的无法删减的桥段,这些桥段太多以至于你无法像看一部文学作品一样,宏观地从一生的角度来客观评价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太容易让你对一个人下一个过于随意的判定了。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对全面,细致和客观的海明威,为此,它值6颗星。海明威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不会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用自杀来反抗被死亡摆布,是刻在他骨子里的。父亲的自杀,经历了战争,不断膨胀的自我和生活之间的冲突,酗酒导致把生活和创作尽毁,哪怕没有这些,他依旧无法接受老去这个事实。尽管纪录片无数次提了海明威伤及脑袋的意外,有暗示他性情的大变或许与此有关,但你总是能明白,命运是光锥,是选择的概率集合,海明威的选择,可能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无法改变这个结局。也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你才能体会他一次次对爱的女人说“我需要你,别离开我”,和小说里意气风发的“你属于我”并不矛盾,也能了解《老人与海》的“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声哀叹——老人在和鲨鱼搏斗完回到自己的小屋子以后,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反省自己的错误,说了那一句“I went too far”

  可幸的是,时间对他是善意的,留在后人的心里的海明威,永远是那个和天和地搏斗的老人,虽然人们都想知道真相,但其实我们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