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电影音乐赏析期末作业:以悲惨世界电影版和音乐剧为例,浅析音乐剧的电影改编

时间:2022-05-1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麒麟不神秘 点击:

  2012年,音乐剧改编的电影《悲惨世界》上映。该片一经上映就广受好评,并获得当年多项奥斯卡提名,奈何当年85届奥斯卡的提名影片如同神仙打架,最终憾失奥斯卡最佳长片奖。不过我个人看来,这部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在优秀程度上不输当年一起竞争奖项的《林肯》以及《派的奇幻漂流》。本人在多年前出于对雨果原作《悲惨世界》的喜爱开始了解这部电影,没想到,《悲惨世界》电影就像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接下来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主动深入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并反复观看对应的10周年版和25周年版的音乐剧,甚至之后仍意犹未尽,又主动去观看《西贡小姐》《歌剧魅影》等其他家喻户晓的音乐剧。不过在我看,尽管音乐剧大师韦伯导演的其他音乐剧也很优秀,但大悲之于其他音乐剧而言很大的不同是,它并非大师韦伯原创剧作,且在雨果原著向音乐剧的改编和音乐剧向电影的改编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下面我想从电影的角度出发,以悲惨世界电影版和音乐剧为例,探讨音乐剧的电影化。

悲惨世界影评

  音乐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因为毕竟是两种不形式的艺术展现方式,改编的过程需要涉及巨大的场面重构又不能损伤、背离原作的内核。而得益于电影导演霍伯本身扎实的功力,这部电影一搬上大屏幕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一些方面,大悲的电影化并没有做到完美,但是瑕不掩瑜,这部电影在音乐剧改编成的电影之中无疑属于上层之作。

  下面我想通过上述对悲惨世界的关于对音乐剧改编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和很多原音乐剧的粉丝观点很不一样是,我认为改编后的大悲相较于同样的音乐剧以下几处巨大的优势。

  首先,比起同样的音乐剧,电影展示给观众的不止是舞台,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画面,从而给观众以更广阔的观感。而画面更丰富,更有张力,又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悲惨世界的电影正是通过这一点,让演员能不在困于逼仄的舞台场景,不在围着舞台上的话筒唱词,很多我在观看音乐剧时需要自己脑补的场景都在电影里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例如在one day more 这曲高潮部分,原本音乐剧上的合唱变成了电影里各个关键人物在大起义来临之前各自的情景下的心理独白,给我的震撼程度也提高了一个档次。

  而对于大悲里的演员来说,也正是脱离了舞台上话筒位置的束缚,音乐剧中的人物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肢体动作,在唱词的同时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画面信息。例如,在德纳第夫妇首次出现的master of the house唱段里,相比舞台剧上的两人合唱,电影参入了更多的两人日常经营旅馆时小偷小骗时的动作场景。正是这样,让电影里的德纳第夫妇两个丑角,更贴近了雨果原著里那种狡诈,贼眉鼠眼的形象。

  除此之外,音乐剧的电影化能给观影人带来更美妙,更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观众欣赏音乐的过程可以不再受制于舞台位置环境的影响。也让更多像我一样在现实里很难实现的人有了接触到音乐剧的机会。

  尽管如此,这也并不代表着电影能成为超越音乐剧的一种艺术形式。毕竟,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音乐剧改编成电影依然有着不小的难度。

  首先便是想改编成音乐剧的电影要面临演员的音乐剧专业素养不够的问题。因为电影和音乐剧的市场特性不同,电影为了在发布短期后获得票房保证,自然更倾向于采用电影观众熟知度比较高的电影明星。这也就使得的电影中演员的唱功水平很难达到和舞台剧上的水平。比如《悲惨世界》中扮演冉阿让的休 杰克曼以及扮演沙威的罗素 克劳就因为唱功上的不足被广为诟病。尤其是原音乐剧里冉阿让的经典片段bring me home 和沙威的独唱stars 更是被一众音乐剧粉丝批判地毫不留情。但就我个人观感来说,比起《歌剧魅影》《猫》的众多其他音乐剧的改编,大悲电影的选角已经算是非常良心。片中众多的配角演唱功底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了25周年音乐剧中的表现。例如,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在几段唱戏就很好地塑造了芳汀的个人形象,让人感觉凄惨真挚。扮演珂赛特的小演员虽然出场时间不多,但一曲castle on a cloud 也听得令人动容,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版castle on a cloud 中间那句 “Cosette, I love you very much”采用了和音乐剧不一样的小声嘘嘘的方式,让人更加心碎,也让我印象极其深刻。除此之外,扮演马吕斯的小雀斑、扮演的德纳第夫人的“海姨”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唱功和演技,这几处电影上的唱段我也是百看不厌。

  其次,除了演员素养这一挑战以外,我们还需知道:电影和音乐剧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改编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放弃一些音乐剧里面原有的东西,而如何在取舍的过程中不破环原剧的内核,观感,这点极其考验导演本身的指导能力和素质。霍珀在导演《悲惨世界》时就很好地拿捏到了这种尺度。例如,为了照顾到电影里更丰富的场景切换,电影改变了原本音乐剧沙威独唱和巴黎民众街景的顺序;为了更气势恢宏地展示剧尾epilogue群演大合唱的场景,电影更是创造性地用了冉阿让灵魂走出教堂走向合唱群众的场景,一曲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ee使得电影末尾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而令我费解的是,同样是霍珀导演的音乐剧电影,在19年上映的《猫》遭遇到了史诗级的口碑差评。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做到很好地取舍。首先,电影的人物外形塑造上就盲目照搬舞台剧人们的化妆形象,CG效果的猫身人脸一搬到荧幕上就显得格外地膈应,被无数人批评辣眼睛。除此之外,电影在情节的突兀处理,场景的切换上也远不及大悲。

  最后,我想说,能接触到音乐剧和音乐电影对我来说是近几年做过的无比幸运的事之一,我因此特别感激多年前那个刚开始从电影大屏幕上接触到音乐剧的自己。但由于本人才学疏浅,对音乐剧的究极涉猎终究不深,因此以上诸多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总的来说也仅仅是一个音乐电影初级爱好者的个人见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