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宋画里的医者日常

时间:2022-01-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毛予菲 点击:
  《清明上河图》后段末尾的“赵太丞家”药铺
 
  900多年前的北宋,杭州暴发了一场瘟疫。已在官场浮沉十年的苏轼,正好任职于此。眼看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衣食无着,他心急如焚却临危不乱,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救灾行动。

宋画里的医者日常
 
  兴趣广泛的苏轼对医书有所涉猎。此时,他想起了一副名为“圣散子”的秘方,立马将其印制成册,并公开发放。同时分发医药,鼓励民间医师行医,打压做黑心买卖的药铺。他还修建一座安乐坊,用于临时隔离病人,提供治疗。很快,疫情平息,苏轼的防疫措施得到了朝廷认可,尤其是那座堪称“北宋版雷神山”的安乐坊,被大规模推广,在整个宋朝沿袭下来。
 
  苏轼抗击瘟疫的故事,被记录在文献典籍中,为后世所知晓。而那些病人买药、医生出诊的医疗日常,则被勾勒描摹,通过宋画流传了下来。医馆药铺生意兴隆
 
  想了解北宋市井风俗,绕不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一直被视为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5米多的长卷上,汴河上船只穿梭,市井中店铺林立、人烟稠密。诸多行人与店铺中,画家也用细致的笔墨描绘了多处与医药有关的图景。
 
  长卷最左端有座医馆,名为“赵太丞家”,共三座院落,建得很气派。医馆门前两侧立着两个招牌:一为“大理中丸医肠胃冷”,一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其后立有一招牌“赵太丞理男妇儿科”,左侧门旁又有条匾“五劳七伤……”,室中一妇人正抱着婴儿就诊。这家医馆门牌醒目、科室齐全,可称为宋朝的三甲综合医院。宋代人常以自己的姓名或官名为店名,赵太丞家的经营者,很有可能是宫廷太医的后人。
 
  《清明上河图》整幅画中央还有一家诊所,门前高挂着“杨家应症”的竖式匾额,门口一名成年男子正牵着一个小孩往里走,而不远处一辆马车正在驶离诊所,车上躺着刚刚看完病的人。这是一家私人医铺。能将医铺开在城门内繁华地段的十字街上,说明彼时坐堂医生的经济收入已经很高了。
 
  画中还有3处饮子(一种类似凉茶的饮品)铺,街边立几顶凉棚,棚下置几张桌椅,一旁挂着“饮子”或“香饮子”的招牌。在一处饮子铺中,卖饮子者作持杯状,身后是一个盛饮子的大木桶。因宋人有“啜香汤”的养生习惯,这种在街市上支摊卖保健饮品的场景,在汴京十分常见。
 
  “赵太丞家”前的大路上,还有一位走方郎中,脚穿芒鞋,身背竹筐,双手打板,似乎正叫卖着药材。宋朝时,此类医僧不少。他们云游天下,寻师问道,看病卖药。
 
  近郊小集镇的十字路口旁,有位老者摆摊,所卖中药品类有数十种。四周有人围观,其中一人正撩起裤子给卖药人展示他粗肿的腿。
 
  《清明上河图》在医药主题上不惜笔墨。事实上,当时这样的医馆、药铺、药摊散布于汴京城内的繁华地段。都市医药行业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财力雄厚与社会富足的表现。
 
  现在看来,张择端画的是北宋汴京最后的繁华景象。其实在他作画时,北宋已经处于与金政权的长期对峙中。不久后,金人南下,“靖康之变”爆发,汴京沦陷,北宋覆灭。金人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还抢走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无数珍贵画作。几百年间,这幅画历经辗转沉浮,最终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今,不仅艺术家会反复揣摩画中的笔法技艺,考古学家也在画中发现了盛世中的隐喻,民俗学家则寻找到说不尽的市井百态。而这些生意兴旺的医馆药铺,便成为北宋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一场惊心动魄的“外科手术”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概括描绘了都市医药业全貌,那么《村医图》(又称《灸艾图》)着重表现的则是乡村游医治疗病患的场景。在画中,画家李唐生动地还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科手术”。
 
  初看此画,目光一定会停留在画中间那个龇牙咧嘴的患者身上。这个壮汉,袒露上身,肌肉紧绷,汗毛根根直立。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好像正声嘶力竭地喊着疼。一旁,有个老农紧紧抓着他的胳膊,另有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他的上半身。老农身后,还有个孩子躲了起来,皱着眉头不敢看,一只脚却死死踩住患者伸出来的一条腿。壮汉背后,是为他医治的郎中。这人坐在凳子上,神情专注,目光如炬,手里摆弄着什么。画面右侧的药童,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呈现出一副随时听候差遣的模样,与身边的郎中配合得默契十足。画中病人、老农、少年、医者、学徒,表情刻画皆惟妙惟肖。
 
  仔细观察郎中手中的工具,好似一把小小的手术刀——一场“外科手术”正在进行。他先用点燃的艾炷,去烫患者背上的毒疮,因此画中有零星红点。等患者病处麻木之后,他又立即用类似手术刀的工具剜去腐肉。而身旁药童手中展开的膏药,大概是用来在手术结束后,贴在伤口上促进愈合的。《村医图》局部
 
  画面中,远处是典型的乡村风貌。土坡上草叶点点,疏密有致,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画中的郎中随身携带的工具包破旧不堪,衣服上满是补丁。由此推断,这位走街串巷的游医并不富裕。
 
  《村医图》中有写实的部分:画中的穷苦游医,在宋朝乡村十分常见,并且宋朝艾灸疗法发展极盛,画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医学状况。另一方面,这幅画也透出了濃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荒芜乡下,一个筚路蓝缕的郎中,做了一场手法先进的“外科手术”,反差如此大的一幕,很有可能来自画者的想象。李唐在自己的画笔下,倾注了对医疗普及的美好期盼。单看此画,夸张的人物表情,漫画式的表现手法引人发笑,沉淀下来再看,却又觉得心酸不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