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时间:2021-10-0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崔隽 点击: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俞丽拿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上担任独奏
 
  79岁的俞丽拿刷屏了,这可能是她本人都没想到的。
 
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2019年3月26日,《真爱·梁祝》在上海举办了启动仪式。这部音乐剧场作品是为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诞生6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所作,也是俞丽拿封琴近10年后首次参与的新作。消息一出,各个媒体平台纷纷转发。
 
  发布会上,《梁祝》的演奏者俞丽拿和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再次聚首,他们的合影勾起网友们的回忆。60年前,这群年轻人怀着真挚的初心,用一段唯美缠绵的中国爱情故事,为共和国10岁诞辰献上祝福。“《梁祝》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名曲中占有一席之地。”“俞丽拿是《梁祝》最权威的演奏者,我每次听都泪水涟涟。”人们在评论区里分享着属于自己的《梁祝》回忆。共和国的弦上蝶舞
 
  1959年5月27日,《梁祝》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曲目首演。《梁祝》全曲超过25分钟,在凄婉唯美的《化蝶》章节后,尾声的收音轻如羽毛。随着这片羽毛轻轻落下,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观众席一片寂静。这一刻,台上19岁的俞丽拿惴惴不安。尽管此前经过了无数次排演,她仍不确定这首中西交融的小提琴协奏曲能否被观众接受并喜欢。然而几秒钟后,潮水般的掌声向她涌来。她怔忡着谢幕、下台。掌声一直没有停,她和躲在台口的陈钢、何占豪再次登台谢幕。掌声依然没有停,于是俞丽拿搭上琴弓,来了一次毫无准备的返场演出。
 
  无论是俞丽拿、陈钢还是何占豪,几十年来,他们都在不同场合提起过这一天,提起这段与《梁祝》结缘的金色时光。在那个奋进激昂的年代,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和浪漫。
 
  对俞丽拿来说,这段时光开启于1951年。那年秋天,上海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要在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创办“少年班”。
 
  此时的俞丽拿11岁,成长在现代音乐气氛浓厚的上海,从小学习钢琴。得到消息后,她报名参加了“少年班”考试,最终被录取。入学半年后,学校为平衡专业人数,将俞丽拿和几名同学从钢琴专业分配到小提琴专业。虽然从零开始,但俞丽拿勤奋认真。没过两年,俞丽拿已经成为班级里进步很快、技法最娴熟的学生。
 
  1957年夏天,俞丽拿升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经过院长贺绿汀的争取,此时的上海音乐学院搬入市中心,学生们的演出机会多了起来,剧场、工厂、农村……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但俞丽拿和同学们的苦恼渐渐出现了——他们发现,无论到哪里演出,小提琴好像都不受欢迎。“声乐系的同学唱两首中国歌曲,台下一片叫好声,都是‘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我们每次演出完,观众的表情都很麻木,掌声也是稀稀拉拉的。”拉琴的同学不甘心,就去问农村老妈妈:“阿姨,好听伐?”“好听呀!”“听得懂伐?”老妈妈笑着摆手说:“听不懂呀!”
 
  在这种焦虑下,“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文艺领域多受苏联影响,学生们都知道苏联历史上有一个强调音乐创作民族性的“强力集团”。为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学院决定借鉴“强力集团”的经验,成立“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年轻人总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俞麗拿毛遂自荐,申请加入实验小组。“那会儿就是一门心思地想让老百姓喜欢上小提琴。我加入小组是做了自我牺牲的准备的,不管实验成不成功,哪怕耽误了专业学习,都在所不惜!”
 
  实验小组的探索从改编民歌民曲开始。他们首次将阿炳的《二泉映月》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又改编了民间曲调《步步高》《花儿与少年》。带着这些作品,年轻的学生走到外滩,开始了一场即便现在看来也十分新潮的街头演出。
 
  俞丽拿带着谱架,还有晾衣夹子——因为怕风把乐谱吹走。十几个学生一顿张罗,吸引了一圈过路的人。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拿起乐器,人群安静下来。当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响起的时候,俞丽拿惊喜地发现,“人们的表情不一样了,你用小提琴讲话,他们听懂了”。这次演出让小组成员们坚信,他们走的路是正确的。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在全国各省深入生活,实验小组来到浙江。在从温州到宁波的船上,大家顶着冷风在甲板上讨论国庆10周年的献礼曲目。当时中国缺少宏大的协奏曲和交响乐来表现民族的伟大。因此,在这个节点上,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被小组成员一致通过。
 
  那么,演奏什么曲子呢?当时正值“大跃进”,全国都在喊“大炼钢铁、全民皆兵”的口号。实验小组顺应时代潮流,报了《大炼钢铁》《女民兵》两个选题。小组成员何占豪对越剧很熟悉,越剧《梁祝》在全国早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又在给领导的报告上加了一个《梁祝》。俞丽拿(右三)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
 
  此后,实验小组正式着手改编创作《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每创作一段旋律,俞丽拿就在一旁试奏一段。“这段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最难品的是味道。它来自越剧,你不熟悉中国戏曲,就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我虽然是浙江人,但没用,因为我学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们研究中国戏曲,学越剧唱腔,还学二胡的拉法。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