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肖尧,沉默与否

时间:2021-08-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豆友 点击:
肖尧的沉默

  同样作为达内兄弟的簇拥吧,我还是想批评一下导演系大师哥的这部作品,借此也讨论一下达内的风格。
 
  达内兄弟在戛纳
 
  单纯保持了肩扛手持却取消了一场一镜的长镜头体验的话,与达内相似的画面风格(美术,人物设定)是失效的,断裂的分切镜头只会沦为导演系经典类型片剪辑语法的一部分,这本该是达内美学最核心的内容。换言之,如果没有跟着人物行走,又如何能证明镜头是和工人阶级人物一样平起平坐而非俯视的呢?镜头美学上的选择是可商榷的。更不用说在这个基础上带出的叙事视角的混乱,如果不是聚焦于一个人物而是用分切的镜头给出每一个人物(甚至像夜晚打电话之类的情境下,这个次要人物在另一个场景,此时次要人物的情状是主角不应该看到的,只有上帝能看到)的反应,那么我们观众跟随镜头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只是一个隔着屏幕的工人阶级故事吗?只是“故事”而非“体验”?如果观众成了上帝,那么这一次靠近底层生活的体验就失效了,达内是不会这么做的,以达内美学为参考依据的短片也不应当这么做。
 
  以上的美学依据,在导演想清楚之后,执行上是相对不那么难的(本人也实践过),所以才会有人说达内的风格好学,只要前期做好排练做好试拍,每场的长镜头做得顺畅且辅助凸显了情境的戏剧张力,再加上色块撞击的美术控制力,那么大多数影像创作者都能学得有模有样。落实到画面本身,师哥是不是非要用2.35:1或者是5.1之类所谓学院派工业感十足的技术参数也没那么重要了。(虽然近几年的电影用数字中间片做后期,但达内的电影从头至尾都是用超16mm或35mm胶片拍摄的,同时更是胶片媒介的绝对簇拥者,从不后期裁幅也不用变宽镜头,毕竟不管从美学上投资上还是制作上,他们从来都是只是一支比利时的独立小作坊团队,说不定变宽镜头都出不起呢?至于豪掷30万的《肖尧》,肩扛镜头在2.35:1的更宽画面下体现出过强的工业感或抖动感,那就是师哥的个人美学倾向了,不予置评,更何况这还可能是指导老师逼的,懂得都懂,不多说了)
 
  《罗尔娜的沉默》海报
 
  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回到叙事上。“肖尧的沉默”,这个标题让人瞬间想起达内的前作《罗尔娜的沉默》,可是肖尧到底沉默了什么?沉默的后果又是什么呢?他在野外见到了一桩强*事件,被害人可能是他师傅的女儿,这是他所沉默的,没问题。首先导演完全没给出他在犯罪现场的反应,他与情人又做了什么,这让后边的一切都模糊不清。如果肖尧就是见死不救,当然能解释他之后的痛苦,但这仍然需要他在事件发生之后的抉择与反应来体现。
 
  其次,他沉默的后果是什么呢?他只是在师傅面前产生了愧意,情人因此对他产生隔阂,然后在几番纠结(导演未明确给出是否是肖尧报的警),在一次食堂的打饭中,突然犯人就被抓住了。
 
  在导演的暧昧处理下,如果肖尧保持了沉默,那么他对于这个A故事没有起到任何推动作用。口琴最终也未给出,肖尧甚至只是一个师傅发狂场面的旁观者与陪伴者,全程始终如一的旁观。换一个思路,如果导演是让我们聚焦于沉默本身呢?是不是熟人的被侵犯只是一面镜子,肖尧的沉默带出的实则是他自身处境(情人问题)的困惑?但我们最终只看到了他在目睹师傅丧女的痛苦后开始重视自己孩子,多次陪伴,但并未在情人与妻子间做一个明确的重要抉择。难道他的沉默是指对自己不伦关系的沉默?好吧,那他真就是沉默到底,到最后都未给出答案,电影不是不能有暧昧性,但前提是把两方面都探讨得深入得多得多,因为我们尚且还未看到肖尧选择情人的代价会是什么。那好吧这确实不是一部探讨婚外情的电影,虽然前半段探讨了这么多。
 
  那如果报警的就是肖尧呢?他维护了公义,可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我们都以为如果报警,肖尧的婚外情就会暴露云云,由此引发之后的故事发展,可是本片并没有,好像此后无事一身轻,情人只是在为不吉利而烦恼。这不是一个足以让他纠结这么久的代价,短片前半段的人物纠结情境失效了,因此带来了后半段的混乱。帮助了师傅后,全片并没有完全聚焦于师徒情或者师傅女儿-肖尧孩子的互相映射关系,而是把这些再加上情人-妻子的对应杂糅在一起,揭开了一个工人阶级的生活里的重重矛盾,看似是一个不错的结构,但实际上是散漫无序的(回想一下《罗尔娜》里简单明了的外地人-外地人-孩子的人物关系设定)。更何况,落实到具体的几对关系,本片并没有实质上的解决。师徒情或许是相助和最后的陪伴,孩子问题最终是婴儿车的全景,但情人这条线是完全写丢了。这个基本上最终促成肖尧报警的因素,到了影片结尾却并没有呈现,肖尧好像费了半天劲让情人不再对那次野合抱有负罪感,可最终却又回归了家庭的正道?整个变化是生硬的,甚至本来情人的议题就应该比孩子更重要,孩子只是肖尧与师傅共情的一个必要因素,而情人才是不停给肖尧施压、促使他报警的推动力。应该着重探讨这对关系,而非简单用一个阳台镜头解决。仍然是情人的问题。
 
  同样讲述工人伦理问题的达内电影《他人之子》
 
  如果经历过现实主义的大是大非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是“现实如此,真无奈”,人物并未做出选择的话,那么达内是不可能成为两届金棕榈得主的。基于弟弟吕克·达内的列维纳斯哲学信奉,作为观众的我们,记得的是阿迈德最后的一句道歉,罗尔娜留下孩子的最终决定,罗塞塔搬煤气罐……等等的,底层人或者不幸者对于自身处境的勇敢的能动选择。肖尧或许在“看上去老实”之下应当更有勇气,在沉默之后做出抉择,无论是付出高额代价之后参与A故事的匡扶正义,还是情人家庭择其一的逻辑抉择,都可以是一个有力量的答案,可惜最终或许是因为剧本过于仓促,亦或是因为毕业作品的过审需求,本片在给出一个“与情人幽会偶遇熟人遭强*”的激烈、复杂情境后,没有给出以上的叙事走向,稍显可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