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变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时间:2021-07-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谭保罗 点击:
变形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战”结束后,一个名叫威廉·菲利普斯的退伍兵从日本人的战俘营中生还,来到伦敦重新找工作。他已经30多岁了,做过煤矿工程师。不过,他这一次转行搞起了经济学研究。
 
  就是他,发明了大名鼎鼎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曲线的大概意思是,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是一种替代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此消彼长。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在失业率很高的时候,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那么即使资本家不涨工资,工人也会乖乖干活,也就是说,工资上涨率很低;在失业率很低的时候,刚好相反,工资上涨率必须很高,资本家才能招到工人。于是,这就是一种反比关系。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是一个逻辑方面的常识。唯一不同的是,菲利普斯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毅力,他研究了英国从1861年到1957年近一百年的统计数据,才发现了这个规律。
 
  慢慢地,这个曲线在欧美的经济学界开始变形,名义工资变动率索性被“替换”成通货膨胀率。最后,这个曲线成为凯恩斯主义最关键的一种合理性支撑。按照这个曲线,通胀有好处,因为失业率会降低。当然,这需要通过经济体内部某些机制来实现。
 
  什么机制呢?请注意,以上所说的工资是名义工资,什么是名义工资呢?简单来说,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之后,工人工资在数字上的确是涨了,但剔除物价变动之后,实际工资并没有涨或涨得较少,甚至下降。
 
  工人不懂宏观经济,在通胀之后,暂时不涨工资也没事(这一点,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叫作“工资黏性”);或者稍微涨一点,他们就会有一种“货币幻觉”,以为涨工资了,就开心得不得了。
 
  和工人相比,懂得宏观经济的资本家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通货膨胀也意味着未来产品的价格会上涨,但成本(主要是工资)有黏性,这样,只要生产产品,资本家就会赚到钱。所以他们便会多雇用工人,扩大再生产,经济就增长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可以被简单地归纳为这样一个框架,即微观层面的工资黏性和持续通胀,将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从而刺激经济。
 
  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只有微观,而无宏观。从凯恩斯开始,宏观经济学才正式登堂入室,成为一门学科。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不断用高深的模型丰富这门学科,也使得这门学科更加复杂化。普通人,越来越被那些模型所迷惑。
 
  但大道至简,任何学问都是对人性的演绎。“菲利普斯曲線”在道义上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合理性。在任何国家,就业始终是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政府必须搞通胀来推动经济。你看,搞通胀不是我们政治家要干的,而是为了发展经济。
 
  审视20世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个规律,即宏观经济学的一贯倾向始终是不断为政府的行为提供合理性解释。比如通货膨胀,在很多国家,越来越被政治家堂而皇之地视为发展经济的必要措施。其实,这不过是他们和他们的寡头盟友掠夺国民的隐秘手段。
 
  微观经济学讲求所谓“供求关系”,其实,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一种“供求平衡”,宏观经济学正是如此。它最大的买家是政府。看看这些年欧美多如牛毛的经济学理论,你就会知道,经济学家们要找到工作,就必须创造满足市场和客户的产品——经济理论,用老百姓看不懂的模型告诉老百姓,政府干得很棒,都是为了你们!
 
  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性,也是演绎人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