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人类真有救吗?——观《饥饿站台》有感

时间:2021-06-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堃 点击:
饥饿站台

  这是一个反乌托邦故事,比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更现实,比《我们》更理性,比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更具反思能力。想象力丰富,故事架构直接、简单、凝练,人物简化、粗线条,很明显创作人员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故事的架构上,而主动放弃了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避免喧宾夺主,将这部电影当成一般流行剧。有一点《狗镇》的味道,又比《狗镇》更有力量。《狗镇》作为一种舞台剧,当然需要对人物内在的特征进行挖掘和塑造,不然就没有办法吸引人了;然而,正是这种要求,使得《狗镇》整体上的开掘受到了极大的羁绊,本来它是很有希望做成“百年经典”的呀,可是到后来只能成为一代文青眼中的所谓“清流”之类。
 
  当然,这部电影之所以引来如此多的人的评论,是因为它搅动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触动了这个时代的人心:贫富分化、戾气、底层的挣扎和没有希望,上层的挥霍和乌烟瘴气,等等。
 
  故事:有司搞了这样一个机构,这是一个什么机构呢?有的叫它监狱,有点叫它“管理中心”,还有的叫它“坑”,也有的叫它“深坑监狱”。据说呢,这是一个自愿住进来的机构——所以,还有人将它叫“自我管理中心”。这是这样的东西——是一座地下高楼,所谓“地下高楼”,就是说从第一层开始,往下挖——一层一层的往下建筑,究竟有多少层,没有人知到确切的数字。有的说是132层,有的说是150层,还有的说180层,还有的说是300层;电影中最后达到的是302层。每一层有无数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都是封闭的——只住两个人。这座东西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中心有一个偌大的中央厨房,负责供应住在这座地下建筑里的人们的食物供应。当然,他们供应分量是按照人数——每人都有份,每人都可以吃饱的。这个中央厨房,是全世界最好的,他们的食材采购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他们的厨师是世界上最好的,厨房的管理当然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虽然按照人均采购食材和烹饪事物,等到供应的时候却不是每个人平均享受的,而是分层级——一层可以享受最好的,二层次之,三次再次之,四层更次之,以此类推,若是到了50层之下,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吃的了;当然,除了第一层之外,每一层都是上面几层的残羹剩饭,越往下面即使是残羹剩饭当然也越少,等到了最底层——实际上用不着到最底层,至多到50层?再往下面,就连残羹剩饭也没有了。这座建筑有个轮换制度,也就是住在第一层的,不一定永远住在第一层,住在最后一层的,也不会永远住在最底层,一个月轮换一次——当然,这种轮换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谁会轮上去,或者轮下来——一切都是命运。所谓“命运”,当然不是真正的神的主宰,而是有司——这座地下建筑设计者的一种算法,一种程序而已。住在最底层的人,不可能一个月没有吃的还能活着,如果想要活着就只有一条路:把同伴吃了。如果不吃同伴,那么你只有饿死。
 
  显然,这是一部极具隐喻意味的电影。它不仅对今天的社会体制的隐喻,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隐喻。人是什么?人是动物嘛?当然不是,不然何以叫人?可是人有时候比动物更凶猛,比如住在底层的人;他们为了活下去,就必须吃同伴。关于这一点,我想到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的那句经典:“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什么?这是底层人的真相。什么叫底层?若是按照这层神奇的建筑说的话,就是住50层以下的人。鲁迅的年代,或者说在鲁迅的眼光关注的是他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小康而坠入困顿”之后,切身感受到的冷热。因为有小康坠入到了底层——果不饱腹,所以鲁迅看到的大抵就是住在50层以下的人们吧。当然,他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他自己的阶层远远不在50层以下,至少也在20层以上——属于“高层人士”。因为他是有小康而坠入下来的人,一路走来看多了人们的白眼,也看透了所谓“上层老爷”们的嘴脸,所以鲁迅的感情才倾注到了最底层。可是,底层人并不买账,于是鲁迅就愤怒了——虽然“哀其不幸”,却“怒其不争”了。
 
  实际上,不是底层人“不争”,而是没有争的可能。他们竭尽全力——雨里来风里去,996,累得像只狗——即使这样,到头来也仅仅是填个半包肚皮。你让他们如何争?这个社会,或者说人类——他们的同类,给他们剩下的——除了一堆盘子、碟子、刀叉、玻璃器皿之外,什么吃的都没有,他们除了吃掉同伴,没有任何出路——可以活下来。所以“吃人”是他们唯有可能活下来的有效性。底层人素质低,没有文化,粗鲁——用那位著名人士的话说就是“满嘴大蒜味”,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有人设计了他们命运——他们之所以吃大蒜而不喝咖啡,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咖啡,因为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咖啡。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是有司如此设计了这样座建筑,是有司如此设定了如此程序和算法——是有司决定了他们必然是这个样子的。
 
  底层是不需要文化的,比如电影中的葛兰。从葛兰这个人物的设置开始,这部电影就开挂了——便进入了导演想要的那种效果。进来的时候有人带了枪,有人带了刀,有人带了棒球杆,只有葛兰带了一本书——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不但是对葛兰这个人物的讽刺,而且也是对“跟底层人讲素质”的人的一个揶揄。《唐吉坷德》对于底层的葛兰来说管什么用呢?不可能当饭吃,救了他的命啊!即使最后葛兰把书吃了,他还是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被饿死。当然,还有比葛兰更“天真”,有“信仰”的人。他们想要改写有司设定的程序、算法——住在22层的时候,葛兰遇上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深坑监狱”曾经的管理人员,用她的话说“我帮他们做了25年”;她为什么进来?很简单,因为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她患上了癌症——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于是申请来了这里服务。因为她在这里做了25年,才看清楚了这里的黑暗、龌龊和不可改变。于是,她从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主动住进了某一层的房间里——来到了葛兰身边。她之所以辞掉管理岗住进“监房”,不是因为她疯了,而是因为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着不在饿死一个——在她的观念里,她认为如果平均了:从第一层开始,每个人只吃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不多不少,每一层如果都这样做,那么肯定就不会饿死人了——因为饭桌即使到了最下面一层,还是给每个人留有多份的嘛!当她说出这个理想,葛兰就问了:“那上面的怎么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