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洗脑”一词的定义

时间:2018-11-2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凯瑟琳·泰勒 点击:
洗脑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   第1章“洗脑”的起源   >  “洗脑”一词的定义
 
 
 
系统并强制性地将固有思想——特别是一些政治思想——从人的头脑中移除,然后用另一套思想取而代之;在极权国家里,这个过程是针对持不同政见者而实施的一种强制转变。
 
 
 
《牛津英语词典》中对“洗脑”一词的定义
 
 
洗脑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继而控制这个人,使其变成一个像机器一样的人,但为达到此目的而实施的暴行却不为外人所知。洗脑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机器,将全新的信仰和思维模式植入非自愿的个体。这就等同于寻找一个奴隶族群,不同于过去,他们完全可以被相信且永远不会反叛,会像昆虫一样本能地服从命令。
 
 
 
爱德华·亨特,《洗脑》
 
 
“洗脑”一词诞生于严酷的战争。战争能够对人类造成众多奇怪的影响。莎士比亚曾提到战争的疯狂,《圣经》也一样。再近一点,威廉·萨金特1957年出版的书《头脑战争》详细地讲述了“二战”期间他作为精神病医生与老兵相处的故事。他们大多患有一种叫做“弹震症”或“战斗疲乏症”的病症,而今这种病被称为“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萨金特指出: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在创伤经历的影响下,都显示出了性格的反常变化,情绪和行为的强烈波动,暗示感受性的惊人增强,以及自控能力的丧失。很明显,战争的压力会对人类的大脑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但是,洗脑并不仅仅像神经症或精神病那么简单。这种阐述或许仅能被归纳为洗脑过程的一部分,但这也仅是迫使受害者迈向屈从洗脑者蛊惑这一目标的一小步而已。中情局特工爱德华·亨特1950年公开提出洗脑的概念,其所著《洗脑》一书本身就是对洗脑很好的宣传。“洗脑”被看作一种精神掠夺,它完全进入了贬义词的行列:它是由施害人实施于受害人的行为,它的意图在于打破受害人对于先前信仰的忠诚,捐弃前嫌以便接受新的信仰。
 
 
起源和同源词
 
 
 
亨特指出“洗脑”可以追溯到西方人所熟知的孟子时代(孟子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儒学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洗脑”便成为长久以来人们用“洗刷”和“清洁”这两个词暗喻人类大脑、精神或灵魂清理的早期例证。在英国,17世纪诗人露西·哈钦森对该现象作了很好的阐释,这远在孟子之后,却比爱德华·亨特早了近三个世纪。这个虔诚的女基督教徒在翻译了哲学家卢克莱修的作品后,发现其作品“亵渎了上帝”,然后她写道:“求诸真理之泉,荡涤内心的丑恶和野蛮,服用良药以抵御一直以来被人类才智所荼毒的思想。”最终,哈钦森选择用(基督教的)真理之泉洗涤了她因翻译异教徒卢克莱修作品而产生的腐浊。
 
“洗脑”一词的诞生反映了人们希望标记那些可怕而新近之危险的需求。“洗脑”这个概念使美国人避免了直面自身就罪大恶极的想法,这就是基督教教义中所暗示的原罪(还有来自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正如卓乎林和欧波同在《心灵机械手》一书中所提到的:洗脑“听起来像是辩解”,表面上将责任转移他处,以免把自己看得太紧;这种安抚人心的能力使它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想法”。
 
“洗脑”最初是一个国家掌控的过程,由极权主义政权实施的针对持不同政见的公民或外国人的过程。但是,“洗脑”一词的使用决不仅限于其原始的政治领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广告、媒体、教育、宗教和心理健康等行业,都被指控有洗脑倾向。这扩大了亨特提出的“洗脑”一词的用法。罗伯特·利夫顿哀叹道,“通过反对公共饮用水氟化处理,反对心理健康立法,或是反对任何团体组织的方法而不负责任地滥用该词,都无疑把枪口指向了他们真实的对手乃至假想的敌人”。在“洗脑”一词进人英语语言的第11个年头,他的书于1961年第一次出版。今天,“洗脑”并不仅仅只是非正式的贬义词,通常还有讽刺意味。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反共热潮中,“洗脑”只不过是一个非正式的概念。但它却令人生畏——惧怕失去控制、自由意志乃至身份。作为红色恐怖的另一致命要素,它迅速开始激起大众的愤怒。这与“邪恶”一词(也因其通俗易懂而流行),还有更早的“巫术”及“鬼附身”(自从审巫案或更早的时期开始,就困扰着美国人)很是相似。尽管“鬼附身”这一概念在社会的日益世俗化中逐渐失去了市场,但可以说洗脑”事实上就是“鬼附身”的世俗等价物,只不过那并非是一人之力而是超自然作用的洗脑罢了。当然,“洗脑”这一概念自从诞生,就不时地反复出现在公众的意识里。它通常针对一些特定而备受瞩目的事件作出回应,在这些事件似乎用其他解释都行不通时,这“不得已而姑且采用”的概念,掩盖的是人们对自身的了解还存在诸多缺憾这一事实。
 
如上所述,亨特提出“洗脑”这个概念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人类自从觉察自己有意识起,便开始试图改变他人的思想。通常是出于好意:希腊语ευαγγελτον(福音,好消息)为我们带来了“福音主义”,而拉丁语propago(延展,栽培)却衍生出了传道部(由罗马天主教会设立的一个红衣主教委员会,目的是监视外交使团)。“教育”一词来自educere的字面意思,“再教育”只不过是第二次尝试教育而已。同样,“思想改造”带有认知改善的积极意味。“教化”一词源于拉丁语doctrina,意思是有知识或有学问的人,但自17世纪进人英语词汇便越来越带有负面色彩。此外,“条件反射”一词源于condicere,是委派、安置或安排的意思,因伊凡·巴普洛夫训练狗听到铃响便分泌唾液而为人所知。传播喜讯,展现最好的一面,学习,筹备,没什么比这些更加有益了。只有“强制劝说”——精神病专家埃德加·施恩在他的同名书中用以代替“思想改造”的近义词——暗示了影响技巧的黑暗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