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关于对联的格和律

时间:2009-09-2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倾心如玉 点击:

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
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A,忌三连平。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浩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对联的马蹄韵规则有三种说法:(1)上联尾二字必须为仄。下联尾二字必须为平。呈马蹄起落之势。如:XXXX仄仄,XXXX平平;(2)如果在一幅对联中,有两句以上的句子组成,则每句的尾二字也须平仄相对。如,上联:XX仄仄(或平平),XXXX仄仄,下联:XX平平(或仄仄),XXXX平平;(3),不管一句句子有多少个字,上下联中的尾二字和所有中心词的平仄相对,这种说法比较复杂,而且关于中心词的界定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如果不是作一幅很长的联,就不必考虑这种形式。在以上三种说法中,以第二种最常用。
3.宽律
宽律在清代以前是很少存在的,清代以后,由于小说文体的普及以及白话文的兴起,对于联律要求也就越来越宽松。宽律的规则很简单,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仅此而已。从现代对联的发展上看,这种形式的对联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由于现代人对古汉语的掌握达不到古人的程度,词汇量又不够丰富,因此。如果也要求象律联或组合律联一样非常考究每句句子中好几个字的平仄,容易产生因律害意的后果,至少在词意的表达上会出现不准确的现象。有鉴于此,放宽除尾字以外的所有字的平仄,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格律的解 放。
必须深究得是,对联习惯于以仄收作上,平收作下,并不是从其产生之日前就已经约定好的。这种现象是受了当时的律诗中的对仗句的影响。因为绝大部分律诗都是押平声韵,因此,在对仗的颌颈联中,上句都以仄收,下句都以平声。对联本身就是律诗对仗句的一种演变,长期以来,就难以脱离律句的规定。然后,众所周知,律诗也可以押仄韵,而在词中,押仄的词牌更是数不胜数。这样也就决定了对仗句中会有上句平收的现象。
二、变格联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关于变格联,目前有很多人不承认这种说法。认为这种形式或者不合规范,或者只是一种偶然现象。然而,从大量的对联实践来看,平声作上的对联虽比仄声作上的少得多,但也已成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年代越往后,变格的对联也就越多。例:“人不可以无师,物常聚于所好”,“一粒沙子万斛珠,半湾湖水千江月”等等。这样的句子从清代前期就已出现。而且已经从文人互对的技巧联发展到题写在风景名胜和书房书案中。至于技巧联中的变格现象,更是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网络对联中,常有人认为,只要平收的单句就一定是下联,所求的就一定是上联,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联规则的。
现代人受古诗的影响越来越小,离律句的规则也越来越远。因此,平声作上的对联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会越来越多,与正格律共同成为对联格律的主流。
三、无格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无格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某些作文中的对仗句,报章杂志中的新闻评论等的标题,以及作为一种游戏,对过即算的戏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社化、大跃进、文*时期是无格联的鼎盛时期。如:“社会主义就是好/人民公社顶呱呱”;“拥护毛主席/打倒走资派”;“食堂饭菜香/温暖千万家”-----。如果无格联也可以作为对联,那我们又何必苦心孤诣去学习研究格律规则呢?但无格联在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一些作家、评论家、记者却在不断的创作。谁又有如此权力可从“对联”家族中把它们驱逐掉?
    我们应该采纳包容,而不是排斥。因为,一切客观事物,“同一”是相对的,“有别”才是绝对的。人有高矮,山有大小,河有长短------不能用一个尺码去度量一切。正格联、变格联、无格联只要是在形式上彼此相对,内容则互相照应,紧密联系,都是对联。评价一副对联应该是:以情意之表抒为创作的中心,把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社会性融为一体,形成曲尽衷情,婉转动人的风格。话又说回来,我认为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平仄调协,作为一副好对联是绝不少的。
    在我看来,无格的对联一般只用在对技巧很高的对联上,比如:拆字,典故等等形式。由于对联中存在不实用的形式,比如技巧联。纵然机巧无比,但没有一个与联意适应的场所可张贴,也就具有了不实用性。既不实用,又含很高的技巧,对联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游戏,对过即算。因此不考虑平仄也是可以的。
  如果说对联的格律可以选择多种的形式,甚至无格律的也可以作为对联,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对联时就不必学习和遵守格律规则呢?事实并无如此。对联的格律与对联的内容息息相关,撇开内容而单讲格律是不可能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可以简要的结合内容形态来规定一下对联的格律。
  1.在编写实用性主题对联的时候,应遵守正格律的规则。如果对联中不含技巧,又是五字和七字的,应遵守诗律的规则。
  2.在临屏或其他场合制联时,只要是词意精确,尾字无可替代,就可以按变格联创制。即上联的尾字可以用平声。下联的尾字必须对仄声。
  3.对于一些纯技巧且难度很高或者临屏急就的游戏式的对联,可以不遵守任何格律的规则。尾字可以仄对仄,也可以平对平。当然,这样的规定一般只适于两个人互对上下联,又没有很多的考虑时间的情况下使用。
  
  对联的格律就象一把双刃剑,既能使对联在意思浑然一体的情况下体现出其音节上的优美感,又能使人在联对时受了格律的约束,从而难以达到信手拈来,自然洒脱的境界。喜欢对联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懂律而将律视为对联美的一个次重要的方面,二是懂律并拘泥于律的窠臼,有时候会出现因律害意的情况。三是完全不懂律的人,所作所对完全不按规则。对于这三种人,第一种是具备了正确的对联观的人,第二种须跳出来,真正理解格律作为一种音节美的铺助作用。第三种人则需要认真学学格.
     在此感谢林森老师深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