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正说汉朝二十四史(26)

时间:2009-01-2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 点击:

  力倡教化光武帝刘秀是个儒者皇帝。王莽天凤年间,他曾到长安跟随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力求通览博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因此,他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刘秀深知,夺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将,而治理天下更需要远见和卓识,靠的是文吏。因而东汉建立之初,他在用武力平定天下,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巩固政权的同时,便致力于复兴儒学,注重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统一和稳定人心,造就和选拔治国之才。他下令广泛搜集、整理古代典籍,“采求阙文,补缀漏逸”,他迁都洛阳时,“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辆)。自此以后,三倍于此”。这就为他复兴儒学、推行教化准备了条件。

  兴办学校。他在即位后五年(29)就在洛阳城门外兴建起太学,传授经学。饱学之士,接踵而至。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他还亲自巡视太学,赏赐儒生。在他的倡导下,不仅中央立太学,建武年间,许多郡、县也都兴办学校,“兴庠序之教”,而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无论是博士,还是经生,都为儒学的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

  选儒生为官吏。刘秀在建国之初便注意“退功臣而进文吏”,这些“文吏”主要是儒生,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他广泛搜求儒生,担任国家重要官职。如《易》学者刘昆、《尚书》学者欧阳歙、《春秋》学者丁恭、《诗》《论语》学者包咸,都先后被任命都尉、大司徒、侍中等重要官职。这些儒生进入政治,不仅辅助朝廷更好地制定和落实政策,而且对经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立德垂训:

  刘秀是在两汉之际风云变幻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在群雄蜂起的各路豪杰中,“无尺寸之柄”的刘秀何以能够翦灭群雄、重建汉室?在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东汉初年,刘秀何以能够拨乱反正、废旧立新?在身处种种矛盾、道德沦丧十分严重的特殊时代,刘秀又何以能够与民更始、立法垂制?在62年的人生、36年的事业、3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可资总结的经验。

  谨厚诚信,克勤克俭刘秀9岁丧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长大的。他在叔父任职的萧县读小学,完成启蒙教育,后到长安太学游学,专攻儒家经典。寄养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谨厚诚信、勤俭自励的性格。

  游学长安后,刘秀回到南阳家乡,操持家业,从事农业生产。刘秀做了皇帝后,每日都是清晨即起,早早上朝,议政讲经,很晚才退朝。处理政务,“兢兢如不及”。太子见他太辛苦了,便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

  生活简朴,不事浮华他“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屡次拒绝群臣“封禅泰山”的进谏,直到死前一年,才带领百官,登封泰山。针对秦始皇开始形成并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风,他还屡次下诏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这么躬行实践的。在为自己修造寿陵的时候,对窦融说:“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他在临终前,又下了一道遗诏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者。”因而《后汉书·循吏传》称颂这个时期是“勤约之风,行于上下”。

  廉政和严政刘秀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和行为,坚决打击,严厉惩处,绝不手软。建武十五年(39),刘秀颁布诏书,清查私人所占土地数额、核查户口多少年纪大小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这就是东汉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度田”。但这一政策却遭到地方豪族势力不同程度的抵制。刚刚提拔为大司徒的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代为博士,颇孚众望。但他在任汝南太守期间,没有按照朝廷的命令认真“度田”,并且贪赃千万。刘秀知晓后,立即将他下狱,虽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宫阙,请求宽赦,甚至还有人甘愿代他而死,刘秀仍将他绳之以法。他还下令考实二千石的官吏,有虚假谎报的,一律加以处罚,一下就杀了河南尹等守相十余人。

  刘秀本来不好田猎,有一次偶然乘兴去打猎,深夜始归,上东门侯郅恽拒关不开,第二天又上了一本说:“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日,如社稷、宗庙何?”刘秀看了,赐了郅恽100匹布,而贬了放他进去的东中门侯的官。洛阳令董宣侦知刘秀的姐姐阳湖公主的苍头(奴仆)杀了人,逃到公主家里。董宣乘公主外出,在半路上抓住苍头并杀掉了他。阳湖公主向刘秀告状,刘秀要处死董宣。董宣大声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刘秀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要董宣向公主赔礼道歉,董宣也不答应。刘秀要武士们将董宣按倒在地,董宣双手撑地,拒不磕头。刘秀笑着称董宣为“强项令”,并赐钱30万。京剧中有一出戏叫《强项令》,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从善如流,虚心纳谏刘秀是个“谨厚”之人,谨厚的性格使他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形成自己的决策;刘秀还是个英明之主,英明的原因在于他能够采纳众臣的谏议,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

  一次,大司空宋弘奉召参加刘秀的宴会,见宫室内新添屏风上画的都是漂亮的仕女,宴会中刘秀不时注目仕女图,宋弘见状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刘秀听后立即派人撤去屏风,笑着对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择善而从,虚心纳谏,使得刘秀延揽的大批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使得刘秀及其所建立的政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

  广纳贤士,延揽英才。王莽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各路英豪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人才,各层智士也用疑虑的内心选择着主人。正如马援与刘秀初次见面时所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因而如何对待人才,不仅表明了君主的贤与庸,而且关系着事业的成与败。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