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羊皮卷(2)

时间:2021-04-0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奥格·曼狄诺 点击:

  这些人的文化可不像乔想像的那么简单。刚开始,他总想随便下一些简单的结论,结果却发现,自己接受的却是一些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乔没有一味地探求答案,而是停下来开始探索问题。乔意识到推论的过程比做结论更有用处,于是变成了事实的收集者。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乔过得很不错。最初的时光已在他脑海淡忘,只有当自己办错事、说错话时,过去的记忆和一些焦虑偶尔又会溜回来。十二年里,乔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他开始惊异地发现,以前在自己心目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女人和男人,实际上知道的并不多。显然乔已经超越了他们,而他们对乔来说已无多大帮助。现在乔的力量、激情已不可能再那些男人和女人那里获得,而是从朋友那里获得。朋友们理解他,了解他的兴趣,关注他的事情,甚至理解他的急躁。乔对于背叛了照顾自己的女人和男人感到愧疚,但同时他又对自己说:“又不是我让你们非把我拽到了你们的世界里的。”

  如果说以前的那段时光平静而安详,那么这段时光则充满了暴风骤雨、雪雨冰霜。这段时光逝去之后,乔回首往事,才明白一切都必须这样经历才行。内心的骚动让乔变得叛逆,这骚动的源泉是知识的鼓动,鼓动他走出去,离开这个家。如果他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究竟属于什么地方,那就必须和他们断绝来往,就如同孩子断奶一样。以前的生活是试航阶段,船仍旧可以停泊在码头上,可是,现在他要挣脱缆绳了。乔对女人和男人的感激在心中荡漾:毕竟他们也聪明过;当他们不再聪明时,他们也曾慷慨过。乔看到他们尽了努力,同时也很爱自己。乔也爱他们,这爱不但没有让他消耗什么,反而让他更加充实。他们为自己提供了二十一年的庇护,如今知道该让他走了。他们该做的都做完了,现在是乔自己闯荡的时候了,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于是,乔做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离开他们。
 
第二课 如何打造自己成功的品牌
如今,世界上的人有多少,成功的定义就有多少,可谓是见仁见智。甚至有人宣称,经过多方论证,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失败”是——“成功”,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成功单单和物质财富捆绑在一起。

  “我尝过富有的滋味,也尝过贫穷的滋味——当然有钱的滋味更好了。”娱乐界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如此这般地高唱低吟,而我们也一边微笑,一边忍不住点头赞许。难道这就是成功的惟一内涵吗?当霍华德(1905~1976,美国商人,电影制片人,飞行员)手里最初的100万美元成倍增长时,他是欣喜若狂呢,还是心如止水?当保险箱里塞满钻石的电影明星为了嫁给第五任丈夫而甩掉第四任丈夫时,是觉得更加心满意足,还是怅然若失?

  那么,你又如何给成功下个定义?也许你太忙,根本无暇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没关系,如果你上我们这所成功大学的目的在于改进生活,那么我劝你,接受忠告还是越早越好,这样你可以想得更清楚,做得更明白。你的确是想采纳我的建议,对吧?看这本书时,你手里的确拿着笔,对吧?希望如此,因为从杰出人物霍华德那里,我们不仅应该学习而且更要牢记他带给我们的无价信息。在《成功在于你自己》这本书中,霍华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真正要素。

  成功有两个重要标准:1.别人认为你成功吗?2.你认为自己成功吗?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吸管和冰镇汽水之间的关系。要想好好享用冰镇汽水,最好是两样都有。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样,那当然有汽水要比光有吸管好得多,因为吸管本身并没多大作用。同样,如果你自己觉得不成功,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你成功也徒劳无益。这客成功的冰淇淋仅在于你内心的欣赏与品味,所以,自己的成功未必非要得到外部世界的认可。

  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致力于按照外部世界所制定的尺码来打造自己的成功。可是,这些尺码并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或依我们的需要而定。于是麻烦就来了:我们究竟为谁成功?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就其意义而言,成功应该是件很个人化的事,依个人性格不同而有不同的内涵。实际上,成功常是随着人格的提升而崛起;因此,我们也要时常带着审视的眼光去探索自己,发掘自己对成功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可是,我们却往往屈从于外界所认为的成功模式,用它来套用我们个人的情况,就像对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一样随声附和,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中还是有不少勇士,有胆量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如有可能,他们偶尔还能拼画出新的成功模版。这立刻让人觉得他们是那么诚恳坦率、勇往直前、个性十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说过:“我生来就是个流浪汉,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幸福。以前我有一件外套,兜儿特别大,里面装上一双袜子、一本莎士比亚精选集,再来上一小瓶威士忌。那我就非常知足了,因为我什么也不需要,什么责任也不用承担。”也许有人会对这种成功的定义不屑一顾。不过,尽管别人可以为自己去否定这个定义,却不能替福克纳否定这个定义。这种坦白直率的定义,恰恰反映了典型的密西西比人所独有的诚恳和坦荡。

  阿尔伯特·茨威格(1875~1965,奥地利作家,传道士,医生,音乐家,1952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看到这个名字的次数之多,听到人们的盛赞之多,连我自己都不免有些厌烦了。1955年全世界的茨威格迷都在为他庆祝80岁生日,人们筹集了大量的基金作为生日礼物(仅在美国就募集了20000美元,其他地方也有不少),送到了这位个头矮小、性格温存的医生手里。而茨威格正是为了躲避世界的赞誉,才选择了非洲最深处——法属赤道非洲去隐居。可是生日那天,还是有五百多人唱着歌,打着鼓,捧着花,聚集在一起,为他庆祝。因为,在这个黑非洲的大陆上,在这位好心医生头上闪烁的光环,比欧洲任何繁华都市的霓彩都更耀眼。然而,这一天茨威格的慨叹却是“真遗憾,这么喧闹,让我疲倦”。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茨威格对成功的伟大见解——可世人却偏偏不容他去追寻。

  十九世纪中叶,在动荡的欧洲有一位藐视习俗、浪漫无稽的乔治·桑德女士。她在一封著名书信中,对成功做了一番惊人的定义:由个人之努力而备感幸福。一旦得知幸福之必须要素——简单的品味、些许的勇气、略微的自律、心爱的工作,以及清白的良心——于是幸福不再是一个迷茫虚幻的梦。每个人如果合理运用经验和思想,都能从自身发掘很多东西,再加上决心和耐心,就能实现健全的心智。所以啊,好好把握今日的生活,不要那么贪婪,不知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成功一定是存于个人的内心深处,具有无形的个人价值。莫罕塔马·甘地最让世界感动的,莫过于一帧照片记录了他临终前所有的财产:一副眼镜,一双草鞋,几件衣服,一架纺车,还有一本书。然而整个世界都知道刚刚故去了一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许人们还依稀记得亨利·大卫·梭罗那言简意赅的话语:“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令他无动于衷、置之不理的东西成正比。”甘地经常说要减少欲望,减少需求。对他而言,生活好像一段逐渐摒弃需求的过程。因此生活会让一个躺在摇篮里、无所不需的婴儿,逐渐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什么也不再需要。甘地自己就是这种成长过程的表率。甘地是如此的杰出,以至于他的生活是如此富有戏剧色彩,令我们那么多人相形见绌。

  当然这并不是说,安贫乐道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或者要像苦行僧一样痛恨物质财富,窃窃地以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甘地式的伟人。实际上,相当多的伟人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如安德鲁·卡耐基、雅各布·瑞伊斯、朱利尤斯·罗森瓦尔德、萨缪尔·玛莎、古根海姆家族、拉塞尔·赛格。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有这些人都获得了个人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既受到了外界的承认,又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所以他们既有冰镇汽水又有吸管。

  不论从卡耐基身上还是从甘地身上,我们都能找到真正成功的共同要素。这些核心要素,超越了财富或名誉,不受贫穷和禁欲修行的影响,因为它们包含了成功内涵的精髓。

成功的第一个共同要素是:目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成功最大的敌人是没有目标。在沼泽和泥潭中,谁会有成功的感觉呢?可是一旦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能量和活力,充满了想像和展望,这些动力驱使我们向“某个方向”前进。不过在这条道路上既会有兴高采烈,也会有灰心绝望,每到这一刻,我们就应告诫自己:不要迷失了方向。

  最近,密西西比州毕罗西市的一篇报道生动体现了“目标”这个要素如何使生活重新焕发了光彩。在这个美丽如画的小镇码头上,一位24岁的舞蹈演员跳了下去,企图自杀。据这个年轻姑娘后来讲,她那么做是因为“厌倦了生命”。可是,正当姑娘跳下码头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发现了她的举动。小伙子立刻脱掉衣服,一头扎入水中去救她,却忘了自己根本不会游泳。小伙子在水里奋力扑腾挣扎,眼看着快要淹死了。就在这时,舞蹈演员好像忘了自己一时的绝望,奋力向小伙子游去。还在小伙子大口呛水、大口喘气的时候,姑娘一把抓住了他,拉着他安全游到岸上。就这样,本想结束生命的姑娘反倒救起了一个人。就在那个关键时刻,小伙子为了求生拼命挣扎,这让姑娘觉得自己的生命突然找到了目标。码头下面的海水淹没的不过是她的绝望,在那电光划过的瞬间,她已经知道“不知为何而活”与“为了什么而活”的区别。事后,姑娘又重返舞台,开始了新的生活。

  并不是所有人在缺乏目标时都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但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觉得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冲劲,那是因为我们明确自己要向某个方向前进;也有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仿佛已经走投无路。所以,要想让成功有意义的话,就应该遵循一定的目标,否则即便我们像植物人那样能延续生命,也毫无成功的乐趣。

  成功的第二个共同要素是:成功率。这是成功的内在特点。成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成功。相反,在成功当中有峰回路转,有失败的峡谷衬托着胜利的高峰。最近我碰到一位成功的电视制片人,他每天都要负责制作一个极为复杂、难度很大的节目。他这么说:要是按照绝对完美的标准来评判我每天的业绩,那我非疯了不可。我努力得到的是一个不错的成功率。就像棒球比赛,我很清楚自己有时会犯规出局,但是只要我把握住了一垒安打和二垒安打,时不时再来上一个本垒打,我并不在乎不可避免的错误和出局。


  所以你看:成功的生活也许只会光彩几天,而失败的日子却会笼罩着几年,甚至生活中还会遇上几次大败而回的挫折。但是这些都不能使生活荒芜,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败。它们验证的是:成功不会那么容易。

  心理医师告诉我们,“冲动型”的人常常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实际上这些人也无法真正尝到成功的滋味。他们的嘴角永远挂着平庸,他们对最轻微的失败都感到恐惧,更不用说凭借自己那摇摇欲坠的自信一试身手。相反,那些坚定抓住自信的人却总能够吸纳偶尔的失败。事实上,经常在实际中摸爬滚打的成熟人士都很清楚,那就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们决不会耗神费力让偶尔的失败腐蚀自己的坚毅,而是会用更多的力量去争取成功,争取胜利。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迟早都会明白,并不是每天都是圣诞节;我们追求的成功也不会次次胜利。所以我们必须记住: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戴上辉煌的光环。

成功的第三个共同要素是:成功的代价。这就是说没有免费的成功。芸芸众生中最令人惊叹的,甚至最匪夷所思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缺陷,让我们无法享受不是自己赢得的东西。

  心理医师的沙发常常让那些娇生惯养的中年妇女压了一个个深窝;她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奇怪得很,她们却无法享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快乐。也许有一天,心理治疗师应该在一架微妙精细精的天平上探索人性。我相信在天平的一端他肯定会注上“喜悦”,而另一端则会注上“努力”。这样看来,成功的喜悦一定是由成功的努力来平衡的,而这一点正是每个人性格中都存在的天赋的因素。

  最近,我参加了奥柏林学院(俄亥俄州北部)的毕业典礼。在颁发荣誉学位的仪式上,学院将法学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西奥多·E?斯坦威——斯坦威父子公司的总裁。证书上写着这样的话:斯坦微公司“生产了342000架钢琴,弹奏过它的人从李斯特到小鲁宾斯坦。”证书上还写着:“在音乐会盛典中,一台大钢琴的铁架子上,依靠243根拉紧的琴弦产生了40000磅的力量。西奥多·E?斯坦威不断向我们证明:极大的张力能够带来极大的和谐。”

  这也许就是西方文化里阴和阳的表现。正如我们熟悉的太极图中鱼形的半圆是“喜悦”依偎在“努力”的半圆之上;于是紧张与和谐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圆弧里合二为一。同样,成功和成功的代价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