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时间:2023-04-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红雨 点击:
SNS营销:网商成功之道(全文在线阅读) >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尽管以Facebook、Twitter、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世界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辉,然而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本质却并非一个全新的命题。有人将社会化网络服务分割成“社会化+网络+服务”3个模块,那么其中的网络及服务自然顾名思义,因此社会化网络的深层意义其实都包含在“社会化”3个字之中。

    如何理解社会性网络中社会性的真谛及社会中现实人的真实需求,这是需要社会化网络服务行业共同探讨的问题。就像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创立之初时的思路一样:这些网友所关注的并不是仅仅看到某个人选了什么课程、有什么兴趣、是否单身等,而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这些信息背后透露出的,即是否可以约会、喝酒及SEX等。

    2.1.1 人类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类需求五层理论”,其中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且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五个阶层,形成金字塔的结构。

    在当今社会下,至少大多数的人已经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阶段,那么小康阶段所对应的社会需求及尊重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是社交的需求被格外地凸显出来,也只有在社交的基础上,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更容易被满足。

    社会化网络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类这种社交的需求。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社会需求大概包括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的需求。那么在社会化网络中无疑具备这种连接友谊、创造爱情及维持群组、隶属关系的功能。比如无论是Facebook还是最初的Friendster都是基于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而创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Groupon、Foursquare的网站则满足了人类的消费需求及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社会化网络服务风靡的背后,众多网民到底痴迷的是什么,或者说他们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而这一点,在当前已经逐渐成熟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中已经显而易见了。

    1.身份(Indentity)

    我是谁?这个一直困惑着我们的哲学命题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似乎变得更加模糊了。但是幸运的是,互联网的展示方式相对于现实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清晰的身份标志用以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

    因此,在最早的Friendster的社交网站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页面用来单纯地展示自己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相貌、兴趣、爱好、生存状态等。这些信息的综合,最终形成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独一无二的网络身份证,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或者字母的组合。

    就像今天我们在人人网上可以看到某个人的基本信息一样,比如针对同一个名字的可能几十上百的同名者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性别、籍贯、年龄、毕业院校等来进行精确的筛选。这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寻找、检索的过程,其实更深层的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被发现、被挖掘的过程。

    当然,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基本信息的展示,我们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秀出我们渴望在现实社会中表达的一个自我,那么个人主页、自定义模板、人物标签、群组等一些应用的产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个人主页是用户自己信息的集合,通常包括自己的昵称、头像、简介和其他一些与用户相关的东西。如我在新浪微博的个人主页,还包括了我的粉丝、关注和微博的一些信息,而在豆瓣上,则包括了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参加的小组等信息。

    当然,如果你更愿意作为一个参与者活跃于这个社会化的网络中的话,那么兴趣对于你来说可能相对更重要,群组、标签、甚至某个话题的共同参与都可以成为一类人的集体特征,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种网络身份,即便或许是暂时的,比如“非诚勿扰”、“钓鱼执法”、“圣元奶粉”的话题等。

    “身份”的概念中关于社会地位或者说社会尊严、认可度几乎是人类共有的诉求,因此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应用应该在表现这些东西方面有独到的理解。比如百度文库、雅虎知识堂、维基百科、豆丁文档等,它们虽然倡导的都是一种互联网自由分享的精神,但是毫无疑问,在分享的过程中是在满足用户被尊重、被承认的渴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