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新国货,需要新叙事【这货哪来的观后感】(2)

时间:2023-03-0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碰碰车 点击:

  比罗丹还自信的不锈钢雕塑工人;

  专门给自动炒菜机编程的行政大厨……

  在片中弥漫着赛博烟火的魔幻现实里,他们不仅仅是供应链上满头大汗的小卖家,我更愿意把他们看作执拗极致的“市井造物主”,为这个时代的“国货”创造无限可能。

  没错,还是那个老陈,《这货》预告片开头只一句:“朋友,好久不见”,就已让B站的弹幕狂飙。

  有种,有趣,有料,有点儿野,还有点儿皮。

  这是老陈的一贯做派——切入的刀口还是那么锋利,新鲜的干货还是那么满坑满谷,无处不在的打趣还是那么深情跌宕。

  没错儿,还是那群尊重汗水的人。

  没错儿,还是那个酒桌对面跟你掏心窝子的光头大哥,淡淡的酒意,让人放心的清醒,且拼命远离油腻和煽情。

  说“拒绝煽情”,并不意味着《这货》没有情绪张力。当YYDS和emo等一大堆廉价情绪符号此起披伏霸占社交网络的时候,《这货》团队就像是人间复杂情绪的捕捉器和传感器,他们总能自如地榨取出微妙的情绪体验,创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魔幻却似曾相识。

  这就像片中被厦门老街舞台芗剧伴奏的情趣大片拍摄现场;

  就像连云港灌云大佛对县城情趣内衣老板们的冥冥庇佑;

  就像手机壳尾货一哥墙上的成功要素座右铭:“1.坚持;2.不要脸;3.坚持不要脸”;

  就像曲阳雕塑工厂样品区里五味杂陈的人间直播……

  这些有点儿顽皮的恶趣味,都如片中的那句解说词一样,有着“泥石流般的清新。”

  我和它,我和你

  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 是20世纪的重要宗教哲学家,他有本书叫《我和你》。在国内,我们能看到2017和1980年代的两个译本,都极其晦涩难懂。我也是靠着《文化参考》主理人贾行家老师的谆谆解读,才大致看明白一点儿。

  在书中,布伯有个核心观点:

  人和外部世界存在两种关系,也是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我和它”,就是把除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看成是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整个人类发展史,政治、战争、经济……基本上就是构筑在这种关系之上的成长历程;

  另一种态度是“我和你”,是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与周遭一切的相濡以沫,是“人用完整的身心对别人的全部存在作出回应”。

  说老实话,“我和你”太难做到了。一方面,哪怕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现实中的我们很少愿意大范围暴露自我;另一方面,即使大胆敞开了自我,也不一定就能遇到别人的本真,“很可能是在追寻真实的路上因为失望而放弃。”

  在布伯看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人类“我与你”关系的教练场。它就像一个驾校,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我们放心地去体验“我和你”的经验,去学习这种能力,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看《这货》的时候,我体验到的,就是这种“我和你”的“陪伴感”。

  对于片中的每个人物,《这货》与其说在试图捕捉和描述,不如说它在以一种“陪伴”的视角,让人物与自己产生关系,敞开心扉;

  而对于观众,《这货》也像是一个离地三寸的陪伴者,带着观众的好奇心,在深更半夜,穿越手机屏幕和wifi信号,直达人物五彩斑斓的造物现场。

  这就像是在卖家秀与买家秀的缝隙里,撒上了二两高度浓香。

  而老陈那低沉厚道的烟酒嗓儿,对此功不可没。

  得,为了避免老陈看了过分脸红,关于《这货》,就暂且夸这么多吧。

  新供给 · 新国货

  我有个同学,年轻时因为仗义,替朋友顶包,结果不小心蹲了几年班房。

  出来后,实在找不到工作,他就和老婆一起开了家淘宝店卖首饰。正赶上2010年前后的电商热潮,一不留神就成了首饰类目的Top卖家。

  他店铺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碾压当时普通卖家的平面设计水平(与自己是设计师专业出身有关),一件普通的小首饰,在平面设计的衬托下,总能呈现出独特的光环,让人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是他的买家评论留言管理。每个留言后面,都会回复几句有趣的小诗,让买家忍不住“常回来看看”,不但提升了回购,也提升了好评度。最重要的,是拉近了与顾客的关系。

  这些现在看来已经过时小伎俩,基本上卖家们都在学着做了。十年前,这叫“提升顾客体验”。十年后的今天,这叫“提供情绪价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