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都吉台的传奇(4)

时间:2019-10-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顺年文集 点击:
中 篇
“斗鸡台”传奇
      在都吉台村围墙内东南角有一高台,村人称其为“南台”。该台始于何年形成已无从考证。“南台”本是当地居民求天保佑的“祭台”,后因齐、杞王在此斗鸡,人们便又称为“斗鸡台”。
      经有关专家考证与研究,认为该台文化积淀深厚,底层为龙山文化,中层为商周文化,上层为汉代文化和唐、宋遗存,内涵十分丰富。
      有关专家根据《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记载和《中国姓氏考》,以及2014年12月河南开封申报的"杞人忧天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事实研究确认,得出的结论是齐王(齐桓公)和杞王(杞桓公)在此斗鸡的地方。明万历《诸城县志》实际是袭用了明万历《滕县志 古迹志》之说。明万历《诸城县志》和明万历《滕县志 古迹志》均将季、郈斗鸡之地定为当地的“斗鸡台”,其实都是错误的。
      关于“斗鸡台”传奇之一的故事,我在《都吉台的丰碑》一文中已有表述,因此说特别重要,在此予以重复,望大家见谅!
(1)“斗鸡台传奇”之一。
      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封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到杞地(现河南开封杞县)建立杞国。春秋末期,杞国在周边大国的压力下,日常生活难以为继,两个王子便各带一支队伍和子孙被迫北行东迁。一年后,两支队伍中的一支定居于“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号称“杞都”;另一支定居于“娄邑”(今山东省诸城城区西南),仍为“杞国”,并继续沿用杞姓,国君杞王为杞桓公。此时,在杞国东北部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在宰相管仲的辅佐下,先后灭了纪国(今寿光纪台镇)和莱子国(今莱州),拥有了大量生产食盐的基础和技术,使国力迅猛增长,成为春秋华夏大地上的第一霸主。
      某日,齐桓公沿自己的国境线狩猎巡查,走到南部边界时,听当地百姓说,在自己齐国不远的东南部竟出现了另一个杞国,其国名国君都与自己同音,便顿生妒恨,决定亲自前往看个究竟。到了“娄邑”杞国,见了杞国国君杞桓公,齐桓公以强凌弱,便强行让杞桓公改国名改君名。但杞桓公并不害怕,反过来要齐桓公改,理由是都为周王所封,并杞国在前,齐国在后,以至拖后到给姜子牙封地时才有了齐国。对此,二者之间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双方约定,以斗鸡胜负为准,谁负谁改,且负者要一次性给胜者千匹战马,万卷布匹和从对方所辖地任意挑选百名美女以作赌注。斗鸡的地点确定为不在两国国内而在两国相近相邻之地最高土台为“斗鸡台”,因新筑之台难免会有“陷阱”和特设机关。并且,齐桓公知道,自己有一个妹妹就出嫁在“娄邑”正北方向一个叫做“龙台”的地方,那个地方仍属夷地,而自己的妹夫就是夷地首领朝夷,夷为东,那里有个高台,朝夷经常在上面祭拜天地。但他没说自己的妹妹嫁于此地,只说那里有高台。而这个高台之处,与齐国、杞国国都相隔距离基本一致,相差无几。这样,就选定了现都吉台村东南高数十丈,圆几千步,且既不属于齐国也不属于杞国仍为夷地并有着特殊质量的土台为“斗鸡台”。为了取胜,两国国君各自都使了鬼招。杞王将芥末面撒在鸡翅底下,欲以辣坏齐王鸡眼取胜;齐王则在鸡爪上暗缚铜钩,欲以利爪斗赢。结果,斗鸡开始,齐王暗缚铜钩的斗鸡尚未来得及施展利器,就被杞王的斗鸡翅膀一展,一撮芥末面便飞进了眼里,         齐王斗鸡大败。齐桓公本想斗鸡取胜后顺便看望下妹妹孟姜,结果大败,顿感脸上无光,妹妹也没看,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国。回到国都“缘陵”(后称营丘,原昌乐县马宋镇,现定名为营丘镇)后,便将斗鸡经过说予宰相管仲,并要求管仲出谋划策,以报仇雪恨。管仲见国君火气冲天,便想了想,提出了一个方案:他们不是国名国君都和咱们的同音不同字吗,那就叫他们完全一样即是。于是,齐国即可发兵,一举灭了杞国,杞王连夜逃往杞都,投奔自己的兄弟而去,“娄邑”杞国自此覆没,而“杞都”故城尚有遗存。齐桓公灭掉杞国,赶走杞桓公后,为了防止西南和正南方向的鲁国、莒国侵犯,便在原杞国的边界上(今诸城市桃林镇境内)依山之势,修筑了长城,为齐长城。今齐长城遗址清晰可见,自西向东蜿蜒数百里。
      千百年间,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迭起,至西汉时,刘卬兵败栖息于此,修筑城墙后,随即封此地为“平昌国”。可见,西汉时,该村既不叫“斗鸡台”,更没有“都吉台”只说。“都吉台”名字的来历,只能是汉代之后的事情。因“平昌国”有城墙城门护城河,内有守护,较为安全,不少外地人便避难于此,他们到了之后,当地村人与之和睦相处,对外来人尊重有加,整个村内百姓无恙,盛传“都吉”,有口皆碑,人们便根据此义,把“斗鸡台”改称为“都吉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