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谈天说酒

时间:2021-08-2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 丹增 点击:
谈天说酒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有人说,酒是好东西,可以喝;有人说,酒不是好东西,不能喝;也有人说,酒不好不坏,适量喝点,无益无害。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禁酒是不可能的,酒文化方兴未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没有酒就没有文人豪放壮丽的诗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没有酒就没有壮士慷慨悲壮的凯歌。从古至今,有许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喜欢酒、赞美酒。《史记·夏本纪》中说:“(纣王)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陶渊明不仅喜欢喝,而且赞美酒,喜欢饮酒作诗。《宋书·隐逸传》对陶渊明这样记载:“潜不解音声,而畜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李白对陶渊明的饮酒之道大为赞赏,用陶渊明的这个典故作了一首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陶渊明以《饮酒》为题的诗有20多首,其中有首《挽歌辞》:“但恨在此时,饮酒不得足。”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德颂》写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再参观一下古青铜器博物馆,花样繁多,大小不一的酒具,似乎古代中国人大锅煮肉,大坛酿酒,大碗喝酒,感觉自从有饮食就有酒,酒的历史与饮食文化一样长。古人不但对酒具设计尽善尽美,对喝酒的环境、氛围也十分讲究。陶渊明饮酒,醉于菊花丛中;李白饮酒,举杯邀月;建安文人常在清风朗月之中高台畅饮,慷慨高歌;魏晋文人则喜聚竹林,浴日餐风,在鸟鸣溪唱中开怀痛饮。
 
  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醉酒打老虎,贵妃醉酒解千愁。人生难得几回醉,古人对酒感悟很深,有诗、有情、有人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一曲《渭城曲》情真意切,千古流芳。明人曹臣的《舌华录》中记载皇甫嵩醉得痛快、醉得洒脱之后的《酒论》:“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饮酒之趣在酒外,越到后世,对饮酒的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醉月宜楼,醉暑宜舟,醉山宜幽,醉佳人宜微酡,醉文人宜妙令无苛酌,醉豪客宜挥觥发浩歌,醉知音宜吴儿清喉檀板。”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文人之倡酒爱酒,多半是爱其风雅之情。中国古代,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把酒视为纯生理的口腹之事。“酒能益人,酒能损人”,从伦理学、养生学的角度论述饮酒。魏晋时代,文人雅士嗜酒成风。三国孔融善饮,“高谈惊四座,一日倾千觞”,曹操禁酒,孔融上书力辩,终至获罪;三国郑泉嗜酒,临终留言:一定要把我葬在陶器工场旁边,百年之后尸身化成泥土,或许有幸被取材做成酒壶,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周武王在《觞铭》中说:“乐极生悲,沉酒至非,社稷为危。”认为喝酒必须要节制,否则会殃及个人和家。蔡邕《酒樽铭》中指出,为了助成礼节而有节制地喝酒,不能过度,否则将导致道德败坏,“酒以成礼,弗继以淫,德将以荒,过则荒沉。”三国时期,文人王肃撰《家诫》专论酒事。他在文中指出,酒有助于成礼,酒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举止是否文雅有礼,饮酒适量,可以健体;举酒相邀,颐养性情;举觞欢饮,表达喜庆,互诉衷肠,融洽关系。王肃在文中说:宴饮客人,作为主人行酒适可而止,不能强人所难,作为客人,不能勉强喝酒,有人劝酒,你可以离席直跪。元代名人许名堂在《劝忍百箴》中说,郑国的伯有由于嗜好饮酒,挖了一个地窖,晚上在里面饮酒,由此而被人杀死误了大事,人不要自夸有鲸鱼吞水的海量而甘当酒徒。盖在酒坛上的布日久天长也会腐烂,酒箴上写得明明白白。要说用酒糟腌过的肉能长期保存,这是疯子的话。
 
  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君主都是由于沉溺于酒而断送了江山,断送了性命。窝阔台南征北战,东砍西杀,是威震天下的一员名将。当他登上大汗宝座之后,建万安宫,修和林城,广征美女,封为嫔妃,每餐喝得酩酊大醉,每晚在宫里歌舞升平。一向直言面谏的老臣耶律楚材实在看不下去,就拿着一件被酒腐蚀的盛酒用的铁酒槽,来到酒醉刚醒的窝阔台前,因势利导地说:“万岁明鉴,这般坚硬的铸铁,竟然被酒腐蚀烂了,酒的力量可谓大矣,一个人假如整天整夜地泡在酒里,会怎么样,恐怕……”宫里一些投机钻营、拍马溜须的人,却千方百计讨好窝阔台的喜欢,不仅陪喝酒,还把美女招来,新酒抬来,大汗整日处于醉生梦死。一天稍微清醒,带领一批亲信出外打猎。白天跑累了,晚上又是喝酒,又是看跳舞,到后半夜已经酩酊大醉。宫女侍候他躺下,第二天早餐没有起来,午饭时还没醒,侍卫们走进帐一看,他已踏上黄泉路,时年56岁。
 
  佛教对酒是说一不二的严禁。佛教的戒律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必须遵守的规矩,连在家生活的居士受五戒,其中饮酒戒是重要的一条。认为饮酒使人神不定,自律下降。出家修行的僧人受十戒,其中包括饮酒戒,认为饮酒有碍法性永恒不变的悟性。佛经《大萨遮尼干子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使躯干枯,终不饮此酒。”佛教认为,酒是万恶之源,饮酒会导致无穷的过患。《善恶所起经》中指出了饮酒的36种过失:资财丧失,众病之门,生起争斗,智慧渐寡,应得不得,纵得亦失,业际颠倒,纵色放逸,舍弃善法,行持非法,无惭无愧等。《走向解脱》这本佛说做人、做事的经典中指出,有的人以酒自我麻醉,妄图以疯狂的行为转愁为乐,这是白日做梦。嗜酒如命的人,离开了酒就无精打采,一看到酒就狂饮不休,直到烂醉如泥。他们的行为与疯子无别,纵身裸露亦不觉羞耻;口中话碎,语无伦次,无人愿听;心不知取舍,行无节制,在危险万分的山、火、水、猛兽面前也无警觉;在路口处上吐下泻,脏如臭粪,仰天而卧,犹如僵死;喜怒无常,时而大笑,时而大哭,言而无信,脸色憔悴,眼眶充满泪水,鼻孔淌着浊涕,一切成为他人呵斥的来源。酒鬼们为何不反思一下,假如酒真的与欢喜不可分割,那人们的欢乐都应该从饮酒中来,不饮酒的人便永远与快乐无缘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