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选载)(11)

时间:2009-04-2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宏杰 点击:

  独岛的光荣与钓鱼岛的痛(4)

  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会最终走向大同。不过,从有国家起的远古,到可以预见的将来,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走向的都会是实力原则和利益原则,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道义”。
  对钓鱼岛问题的重新思索
  领土争端,历来是谁先下手谁主动,土地在谁手中谁主动。这是由实力原则派生出的一条铁的规律。中印战争中,虽然印度一败涂地,但结果是印度人更牢固地控制了那片相当于三个台湾的肥美土地。除了再来一场大战,任何人也不会相信中国人有其他办法要回那片土地。而现在的印度军队与六二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再打一场战争,中国将付出百倍代价。在南沙诸岛的争夺中,中国军队趁越南南北战争无暇顾及而占领了其中一些岛屿。现在想来,那是何等英明的决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试想北越统一后的今天,中国再想占领这些岛屿,将付出多么大的牺牲。而现在,越南除了把那些岛屿画在地图上过过嘴瘾,又有什么办法呢?独岛之争就是一个最好的启示。如果当初我们像韩国人占领独岛一样果断占有钓鱼岛,日本人也只能像在独岛问题上一样,发发抗议,喊喊口号罢了,何至于今日,这个小岛成为全民族的伤口。
  事实上,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人的策略比我们高明得太多。日本人放任那些右翼分子上岛进行疯狂表演,在“民主、自由”的招牌下纵容他们在岛上建立灯塔、木旗、石碑、神柱乃至简易机场来宣示主权,进行实际占有。然后日本政府再从占有者手中进行租借,神不知鬼不觉地实行了军事占领。
  而中国呢,一开始是自己主动退到了中线,宣布搁置争议,实际上就是示弱。然后在日本人并不与你同样“搁置”的时候,迟迟不敢采取果断措施,而是满足于连篇累牍地发表我们的历史证据,发展到最后连日本人都承认了:对,这个岛是你们先发现的,可是现在在我手里,你用嘴是夺不去的。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政府严厉禁止民间保钓行动。从晚清以来形成的固定思维让李鸿章的幽灵一直盘绕在中国外交决策者脑海。别惹人家!顾全大局!可惜的是,人家并不顾全大局。人家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我们品尝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品尝的苦果。


  汉城散记

  火力壮

  仁川机场入关大厅“韩国人”通道里,站着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只纤手拖着小小的旅行箱。白裙子下面,秀色可餐的小腿一丝不挂。再往下看,居然光脚加平拖!
  飞机上刚刚播报,外面温度零下四度。在她前后,韩国大姨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第二天清晨,我起得早,出去溜达,温度大约是零下七八度的样子。冷清的街头走过两个上班的小姑娘,不但短裙,而且开气,抱着膀子瑟缩在寒风里,那种大无畏地拥抱想象中的春天的精神,真是令人欷嘘不已。
  在汉城街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高大骨感的帅哥,穿着薄薄的白汗衫,背着大大的黑色旅行包,大踏步潇洒地走过。
  汉城王宫
  火力壮的当然都是年轻人,但也不全因为年轻。韩国人普遍比中国人经冻,大冬天里也大口大口地喝冷水。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因为受西方人的影响,而是古来如此。朝鲜开天辟地以来一直是个穷国,老百姓喝不起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瓢凉水了事。历代相沿下来,倒是造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在体育场上经常干得安于饱暖的中国人没电。
  吃的也是如此。韩国饭店,干净是没说的,大快朵颐不可能。你看林林总总上来N小盘东西,无非是泡菜、咸黄瓜、黄豆牙,高级点的再给你来一盘苹果片,吃了半天,嘴里还是寡淡得要命。小国寡民的朝鲜,千百年来就是这样吃过来的。
  路上我和韩国导游谈起这个吃。年轻的女导游和所有的韩国人一样,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分子,一切都是韩国的好。她说,韩国之所以发展得快,是因为人们不在吃上浪费精力。韩国人把省下来的精神都用到了正事上,工作啊,学习啊,旅游啊,享受生活啊,没时间研究吃。
  言外之意,是说中国人太专注于吃了。
  无独有偶,一位中国人的看法和她如出一辙。在汉城我见到了一位金先生,原是中国辽宁大学的教授,现在在庆熙大学做研究,在韩国已经呆了十年。他说去年回了一趟国,最突出的感受是,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太突出了。他回国后,天天被“接风”、被“招待”、被“安排”,成天晕晕乎乎,体重长了十斤。据他观察,中国政府官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吃,他们每天都要为“安排”、“接待”的场所、规格、陪客级别大动脑筋,为连续不断的豪饮大伤身体。
  他说,如果中国的政府官员能把用于吃的精力省一半出来用于工作,中国就会大不一样了。

  讲政治

  原以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商业气息应该淹没一切,人们掉在钱眼里,不再胡思乱想,社会因此高度稳定。没想到,在韩国的几天,天天碰到政治这个词。
  到韩国的第二天,是三月一日,韩国独立纪念日。大巴行驶在汉城街头,忽见大队全副武装的警察,“嚓”、“嚓”、“嚓”列队跑步前进,一辆辆警车红灯闪烁。大巴上一车骚然,每个人忙着问导游,出了什么事。导游说前面的广场上,正在举行纪念独立日的集会。
  果然,车行不远,前面人潮如海,横幅条条,一线慷慨悲愤的女声通过高音喇叭,在空中凄厉地回荡,下面林立的手臂都高擎着一面小白旗,随着这个声音的起伏而一遍遍饱含情绪地汹涌。
  导游说,这是反对亲朝鲜者的集会。他们要求政府,清除社会上的朝鲜间谍。
  这情景对我们来说,熟悉而又新鲜。我们在关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纪录片,在《青春之歌》之类的电影中,无数次地看到这样横幅蔽空的镜头,无数次地听到这样饱含着热泪和激愤的声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是第一次见到。
  韩国特色的街头政治
  其实,在韩国,你时时处处可以遇到“政治”。政治如同逛商场上医院一样,是韩国百姓社会生活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不值得大惊小怪。在青瓦台对面,站着一个人,穿着厚厚的白色羽绒服,身边立着一块纸板,上面写满了韩文。导游说,那是一个示威者,示威的原因是对政府的某一项政策不满。无人围观,甚至无人理睬。早上出去溜弯,经常会看到有人推着自行车,上面树一牌子,上面写着“天理教”或者“××党”的汉字加一大堆韩文。后面跟着五七个人举小旗,鱼贯而进。韩国人早都习以为常,没有人侧目而视。
  韩国人通过“讲政治”达到社会和谐,只不过,韩国“讲政治”的主角是平民百姓,听众是政府。

  素质问题

  每一个出入国门的人都要谈一谈国民,我虽再三克制,最终也不能免俗。
  在韩国,很少见到汉字。遍地韩文,偶尔夹杂着英语。
  在上岩的世界杯体育场门口,树着可爱的吉祥物塑像,底座上少有地同时标着三国文字,韩、英、汉。韩文和英文是用来标明这个吉祥物的名称,汉字则是用来提示“请不要用手摸”!
  韩国旅游点针对中国人的提示
  在一家小小的韩国快餐馆,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歪歪扭扭的汉字:“禁止吸烟”。环顾四周,并没有“NO SMOKING”。
  韩国人小家子气,韩国人有暴发心态,韩国人不懂得尊重人,可那是韩国人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领我们走的韩国女导游个子小小的,却非常吃苦耐劳。一路上不停地打电话、讲解、回答这个和那个的问题,还要为别人背包、拿相机。你从来见不到她的疲倦、厌烦、冷淡。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韩国人的死心眼儿。问她一个问题,比如车窗外那座大楼是做什么的,她若不知道,就会满世界打电话,问家人问朋友,上午没问出来下午接着问,非得给你个正确答案。到了她认为值得一看的地方,她就会一丝不苟地讲解,一点也不省略,即使大家都表现出对这个景点不感兴趣,你也得耐心地听她认真地说完,才能去下一个地方。
  导游的性子也很质朴直率。时间长了,她会很坦率地和你交流。我问她对中国人的看法,她说她原来是带日本团的,现在带中国团感觉很不习惯。因为中国人随地吐痰,酷爱照相,不给小费,不遵守时间,经常为了等一个人而耽误大家的行程。并且经常会提出些额外的要求,比如从赌场回来后,还要求再送他回去翻本。
  素质问题通常是在细节上表现出来。走在韩国,你经常会感到所谓现代化了的韩国不过如此,和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大连比,楼没有中国高,路没有中国宽,建筑没有中国的豪华,也没有什么亮化工程、大广场和大草坪。韩国的城市普遍比中国大城市旧、挤、日常。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你还是会感觉到韩国的不同。
  韩国的每一座楼,特别是居民楼上,都会用大型字体在楼体上部和下部两次清晰地标明楼名、楼号,让人一目了然。而中国的居民楼往往只是在下面钉一个小牌,找起来就费劲多了。
  在爱宝乐园,在公园,在超市,凡是人多的地方,到处都排着队。即使排出数百米长,人们还都气定神闲。在南山韩屋村的一个院子里,正进行着传统婚礼的表演,没有人指挥,人们自觉地在前面留出一个空地,整整齐齐地坐在四周,虽然人山人海,但没有人图省事从空地中穿过去。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韩国的中小超市内,只有收银员,而没有售货员。没有人站在货架横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你。韩国的居民楼,基本见不到防盗窗。人们的相互提防意识明显不如中国人强烈。
  韩国车多,公路上从来都是车满为患。可是没见到一个违章的,车流滚滚而塞车情况很少发生。在错车之际,经常看到两车互相谦让。回国之后,两天之内我见到了四次闯红灯,其中两次是我坐的出租车,至于抢道、违章并线、违章调头,一路皆是。说实在的,我很看不惯那些出了几次国就对国内这不满那不满的人,可是刚刚从韩国回来那几天,原来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让我觉得有点别扭。
  对一个个体来说,突破规则会带来高效率。而人人都不遵守规则,则会带来全社会的低效率,最终危害到每一个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陷在低效率中无法自拔。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我们是被管理者被控制者,所以能从被约束、被控制中小偷小摸地得到一点额外的“自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快乐源泉。机场办出关手续的出口前有一条黄线,前一个人走过去办手续,后一个人应该站在黄线外等候。只有我们这一队中国人,总是要把脚踏在黄线上,或者把半个脚掌伸到黄线外,似乎这黄线就是人生竞技场的起跑线,我们必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占一点便宜,以便在下一步无序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还是素质问题

  我们这个旅行团里有好几位是年轻商人,家资颇巨,都受过高等教育,神态中上流社会的见多识广和优越感一目了然。一路上他们谈论的,多是他们认识的哪个哥们儿,在哪哪好使。某某富商靠上了某某高官,如何霸道地在竞争中把另一个人干得惨败。某某利用人脉关系,玩空手道,如何漂亮地赚了一大笔。诸如此类。
  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谈论这些话题时的津津有味和炫耀心态。他们谈起官商勾结,谈起黑社会的名头,都是一副欣赏、羡慕甚至崇拜的口气。无怪如此,无视道德、迷信权力、哥们义气的市井文化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文化背景。
  和他们在一起,东北人的粗犷热情也扑面而来。每天晚上,都有人请大家出去喝酒,一路上有什么困难,每个人都纷纷伸手。进了赌场,这些人更是出手大方。东北人的匪气和豪气到哪都四处洋溢。当然,还有村气。
  其中一个少妇,三十出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财政厅,干几年觉得坐班没意思,就下了海,开了一家典当行。当然,资本是来自她做政府官员的父亲。她张口闭口都是对韩国的挑剔,比如早餐的面包不如法国烤得好,咖啡不如美国的,服务员不如日本,让她不能忍受。
  第一天结束行程,导游说,明天的“MORNING CALL”是七点半。这位某财经大学毕业的少妇问,什么叫“猫宁靠”?
  我说,就是“叫早”。
  她恍然大悟:“噢,叫早,对,在欧洲,那些宾馆都有叫早的。”
  第二天,在大巴上,这位少妇很有优越感地问导游:“我怎么感觉你们韩国没有什么高楼呢?最高的也就二十多层,这也叫发达啊?”
  你看,虽然去了N趟欧美日,我们东北女人还是改不了村姑本色。


  中国人和犹太人:异与同

  惊人的相似(1)

  中国人和犹太人交往不多,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犹太文明的《圣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而中国人的《老子》、《论语》则构成了东方文明的基石。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民族。比如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人,以及建立了尼尼微图书馆的古亚述人和以腓尼基字母闻名的古腓尼基人。可惜的是,由于几千年连绵不绝的战乱和迁徙,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消失在民族融合中,难寻影踪。只有与他们同时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中国人和犹太人抵抗住了时间的淘洗,硕果仅存。他们不仅顽强地继承了祖先们的基因和血统,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基本保留着祖先们创造的文化特征。时至今日,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生活中仍然充斥着祖先崇拜的意识形态,为人处事依然恪守血缘和“拟血缘”原则。这是孔子和孔子以前的中国人留给他们的精神遗产。而犹太人特别是正统派的犹太人和中国传统士大夫一样,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相信上帝规定的生活方式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他们在生活中顽强地坚守着公元前一两千年形成的一系列古老习惯,比如行割礼,守安息日。有的人,甚至还顽强地或者说偏执地永远戴着那顶黑圆帽,穿着厚厚的黑外套,即使盛夏也不脱去。如果让他们回到《圣经》时代,他们也许会比生活在现代社会更如鱼得水。
  第二、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都十分自大。
  一般来说,文化自大心理是原始民族的心理特征。美洲的印第安人认为自己是精选的民族,是人类的楷模;西印度群岛的加利比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人,其他种族都是动物。实际上,各民族的早期史诗中常常都流露出这种独尊自大的心理。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把这一特征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从夏代开始,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央,自己才是唯一文明的民族。其他周边民族都是进化不全的人种,“犬羊之性,饮血茹毛”。而犹太人的自大一点也不逊于中国人。在犹太教中,一条基本的教义就是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在世界万民之中是最受上帝垂青的,并且和上帝立有约定,世界末日时,上帝必然救赎他们。《圣经·申命记》中说:“耶和华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耶和华专爱你们……”因此犹太人一直认为,他们天生就与众不同,是天之骄子。
  第三、两个民族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东方特征”。他们都崇尚中庸,强调和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犹太教核心法典《托拉》的真谛是“有害于己的,勿施同胞”。他们做事都讲究适度,善于妥协和让步。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和犹太人都具有做事圆通、善解人意、乐于应酬、注重实惠、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善于妥协、见风使舵等等“东方品质”。
  第四、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还有一些共同的缺点,比如都重男轻女。与过去的中国人一样,正统的犹太教徒严格遵守着“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亲”传统。虽然在欧洲熏陶了一千多年,可是犹太人没有接受欧洲人的“女士优先”观念。出入大门之时,犹太人总是男前女后。男女青年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亲吻这种在欧美司空见惯的镜头,在犹太人社区是绝对看不到的。在正统的犹太社会,异性在公开场合甚至不能握手,即使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
  在传统中国,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而犹太民族的性别歧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如《塔木德》宣称的:“生育男孩子的人是有福的,生育女孩的人则是悲哀的。”犹太人家里生了男孩,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第八天行割礼之后以及头生男孩出生一个月之后,都要大排燕宴,大事庆祝,而生了女孩则悄无消息,不事声张。
  第五、中国人和犹太人身上都有着一系列优秀的品质。就像李慎之先生总结的那样,他们一样都是极其勤劳的民族;一样都是极其节俭的民族;一样都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当然,最常被人提起的是以下这个共同点:据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热爱学习的两个民族。这两个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在欧美的大学生中,犹太学生与中国学生通常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学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