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正说汉朝二十四史(23)

时间:2009-01-2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 点击:

  王莽一面担惊害怕,一面派兵镇压。在王莽军的镇压之下,起义军失败了。

  平息叛乱后,王莽更是踌躇满志,他一改昔日谦恭有礼的儒者风范,而以一个盛气凌人的军事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大小臣工面前。胜利让王莽有恃无恐,加快了当真皇帝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王莽的毁灭。翟义等反叛者相继毁灭,使王莽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这一定是“天命”所归!王莽要去掉头上的“假”字当真皇帝,要靠符命。所谓“符命”就是编造的“天符之命”或者“圣王受命之符”。于是,各地便纷纷造符瑞来投其所好,急其所需。王莽借着各地的“符命”,提出要把“摄皇帝”中的“摄”字去掉;把居摄三年改为初始元年(8)。太皇太后不得不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

  既然命符是升官的捷径,初始元年(8年),有“素无行,好为大言“的梓潼(今属四川)人哀章就加紧制做铜匮(铜匣子),装了两条书简,一个简册上写“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简册上写“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其中的“某”指汉高祖刘邦,这个“黄帝”就是王莽。意思是天帝和汉高祖刘邦传位给王莽。“图”“书”中都写了“王莽应做真天子”,同时将王莽宠信的几个大臣以及自己的名字也写在上面,说这些人应当大官辅佐。哀章将此铜匮献给正急于当真皇帝的王莽。王莽立即拜受,表示听从天神命令,接受禅位。回去坐在未央宫的前殿,登上真天子宝座,把国号改为“新”,把十二月初一作为始建国元年的正月初一。西汉共历214年,至此灭亡。

  历次改朝换代,最可悲的是末代皇帝,孺子婴连个皇帝的名号也没混上,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饱受“假皇帝”王莽的摆布、戏弄,5岁时就成了亡国之君。王莽封孺子为“安定公”,并将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等5个县,民万户,地方百里,作为安定公国,在西汉银盒

  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将自己的女儿孝平皇后降为安定太后。王莽封了刘婴,但不准他回到封国,把京城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第”,将刘婴关在里面,室内一无所有,又通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这样,刘婴实际上过着连囚犯也不如的生活。可怜孺子婴长大后,连猪、狗、牛、羊都不认识,话也说不清楚,竟成了一个傻子。

  王莽能用不流血手段夺取天下,有以下几个因素:

  王政君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王政君就没有王莽。王莽代汉的一个偶然因素是成帝、哀帝、平帝都绝嗣无子,皇位继承人由藩入主,而这一切都由王政君决定。而王政君偏偏长寿,活了84岁,使得她成为汉室惟一活着的老祖先,在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下,这个天下之母在决定立谁做新皇帝的时候,起到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王氏外戚专权的结果。王氏集团作为外戚辅政,从王凤开始到王莽止,前后达34年之久,在全国上下、军民之中造成了王氏统治深入人心的有利条件,其势力已成不可摧毁之势。

  “再受命”思想的影响。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谶纬之说盛行,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弊,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篡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新莽王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刘玄更始三年(25),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刘婴逃离长安,到了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50里),更始帝刘玄派遣李松等带兵前去攻打,混战中,刘婴被乱兵所杀,时年21岁,不知葬所。
刘婴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婴

  出生:元始五年(5)

  属相:牛

  卒年:更始三年(25)

  享年:21

  谥号:无

  庙号:无

  称号:孺子

  陵寝:不知葬所

  父亲:广戚侯刘显

  母亲:不详

  婚姻:未婚

  子女:无

  继位人:无

  最得意:立为太子

  最失意:不如囚犯

  最不幸:死于乱军

  最痛心:王莽篡汉

  最擅长:任人摆布
相关阅读书目:

  (1)李元:《从理想到毁灭——王莽评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孙长江:《王莽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
 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汉明帝刘庄,作为刘秀之子,最能了解其父,评其父皇能上承天命,拨乱反正,让历史走出低谷,使天下得以安定,并一心谋求国家振兴汉光武帝像,是一位“中兴之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光武帝评论甚高,说他“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认定在夏、商、周三代以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说他超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

  古人对刘秀做出这样高的评价,但刘秀本是没落皇族中的一员,以种田为生,是怎样成长为一代开明君主的呢?近年来,刘秀吸引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成功的刘秀又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人生和政治经验呢?
克定天下:
  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父亲是济阳县令刘钦,一个哥哥叫刘(yǎn),他在家里排行老三。

  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西汉从成帝、哀帝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尖锐。9年,王莽建立了国号为“新”的王朝。但是,王莽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本来已经大乱的社会更加混乱。各地的反莽斗争风起云涌。17年,荆州一带的饥民在王匡、王凤率领下发动了绿林军起义;18年,樊崇领导青州饥民发动了赤眉军起义。
  22年,刘、刘秀兄弟在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阳市)舂陵乡组织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发动起义。由于刘氏为西汉皇族,所以人们把他们领导的起义军叫做汉军。不久,汉军与绿林军结为联军,共同打击王莽军。
  从起兵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东汉政权,再到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秀身经百战。其中对刘秀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次举动。
  昆阳之战23年2月,即农民起义联军建立了“更始”政权后一个月,刘秀与诸将分兵而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绿林军的节节胜利,引起王莽的极大恐慌。他派王邑、王寻两员大将征调了全国兵力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向宛城进发。队伍路过昆阳,发现驻有义军,王邑、王寻下令围困昆阳。面对王莽军队的进攻,对于是否能守住昆阳城,起义军将领意见颇不统一。外有敌军压境,内部军心浮动,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刘秀表现出大智大勇的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冷静分析,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争取其他外援夹击敌军。趁着敌军尚未合围,刘秀只带13名骑兵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去调集援军。六月,刘秀带领援兵来到昆阳城外,他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一千余人,在距敌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前来交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首战告捷。这时,绿林军已攻下宛城,但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刘秀并不知道。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刘秀故意派人拿着他亲笔写的“宛下兵到”的书信送往昆阳城中,又故意把这封信丢在路上。王寻、王邑拣到信看后,真的以为宛城的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惧。昆阳内外的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刘秀亲自率领3000人敢死队,从城西渡水,直扑敌人的指挥中心,消灭敌军的中坚。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