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死亡、价值与“类上帝”形象【十诫观后感】

时间:2023-06-2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西南季风 点击:

  从字面含义理解,“十诫”既可指佛家对沙弥(追寻正果,步向圆寂的和尚)提出的十条戒律,亦可指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信徒提出的的基本戒律,后者在《圣经》“出埃及记”篇出现过相关记载。这些规定性话语看似教条,实则均在追问生命的价值,并体现某种共同的经验。

死亡、价值与“类上帝”形象【十诫观后感】

  “追问价值”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联篇电影《十诫》的母题。这里所说的“价值”,也是人们毕生所寻求的答案,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都是我们为自己生命交付的完整答卷。然而,答案获取并非一蹴而就,人们总是在跌跌撞撞的旅途中眺望其若隐若现的身影。

一、面对死亡的勇气

  死亡是生命循环的必经阶段。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中的《第一诫:唯孤真神》(后称《第一诫》)与《第二诫:勿妄称主名》(后称《第二诫》)都探讨了关于“死亡”的话题,并从这一话题向外延伸至如何定义死亡、如何面对行将就木之人、如何看待告别等多重角度。

  一直以来,死亡似乎饱受回避。人们惧怕死亡,将其称为与“生”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认为自己还没有品遍人间百味、玉盘珍馐……不可一世的秦帝嬴政也曾为“延寿”而奔走四方寻找灵丹妙药,落得无功而返。事实上,在规避死亡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试图得到权威话语的“认可”,这一点类似于《第二诫》中苦苦追问主任医师的多萝塔。主任医师是医学界公信力的象征,多萝塔对主任医师的“跟踪”相当于人们对相对确定之说法的追求,她害怕失去安杰伊,对他纠缠不休,将畏惧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诫》关于“死亡”的话题也是围绕恐惧感展开的。对于多萝塔来说,主任医师难以定论的说辞令其如坐针毡,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抽烟、在家中折断绿植、驾车跟踪主任医师等行为不仅是压抑内心对其模棱两可态度恼怒的体现,还昭示着其焦虑与恐惧并存的复杂心理。多萝塔迷茫,神情怅然若失,基耶斯洛夫斯基同样把类似的表情赋予了躺在病床上的安杰伊,让终日“锁”在闭塞、潮湿病房中的患者显得更为被动。在这种环境中,多萝塔和安杰伊共同等待审判的降临,无论其正面或负面。

  “被动”亦体现在安杰伊在病房中的消沉状态。身为患者的他,只能如“弃子”般躺在床上,试想侯孝贤导演电影《悲情城市》中的阿良一角色,“病人”、“疯狂”、“迷茫”、“恐惧”等词汇似乎都在两者身上悉数应验。新冠肺炎疫情着实给了我们类似的体验,当我们面对医院中那些神色呆滞的病患时,除了为其在病房中的护理、手续等事宜奔波外,还能做什么呢?我等皆为凡人,并无比肩神明的能力。面对陌生病毒日复一日的折磨,患者/陪护每天睁开眼看到的皆是恒定的景象、耳边的呻吟声依旧此起彼伏,无论是何种疗愈方案,都需要时间给与答案,对于死亡的恐惧便来源于这其间的未知。也正因为漫长的等待,多萝塔才会“看着他,眼神里带着从痛苦和麻木”。

  死亡也在教我们做好告别的准备。史蒂芬·乔布斯(Steven Jobs)曾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到,自己被诊断出胰腺癌的那天是距离死亡最近的一天,他需要遵照医嘱咐打点后事,和家人提前做告别。乔布斯坦言,告别意味着以压缩时间的方式完成生前的事物,因此他“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最后一天过”。虽然疾病在术后痊愈,这次经历却教会了他不要受成规束缚,而要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中追求本心。

二、对待科技的理性态度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2023年春季Frontiers论坛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掌握人类文明的钥匙。它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解决危机,也可以加剧危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一诫》以一对“重度依赖”依赖计算机技术的父子做切入,既彰显出现代科技强大的一面,也显示出其充斥危机性的一面。

  时下,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通过自身的迭代发展日渐显现出在搜集资料、组织语言、搭建框架等方面的强大优势,面对人类提出的问题,它似乎“无所不知”,总能以几近专业化的术语表达提问者所期待的大部分答案。对于ChatGPT所给予的回复,人们在赞叹其知识高度凝练的同时,还会感受到一丝恐惧。与前文所言死亡带来的恐惧不同,ChatGPT展现出的问题与《终结者》系列电影极为类似。针对大部分常规问题,人工智能罗列的答案囊括多种学科知识,如影片中T-X、T-800、T-1000等杀戮机器模仿人类行为般轻车熟路。当我们看到计算机将答案渐次书写在屏幕上时,内心的确会获得一份奇妙的“快感”,那么这份快意背后呢?是被先进技术掩盖的恐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