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读书阅万象(9)

时间:2023-02-2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谢丽 点击:


    海子说得真好,苦难有三种:生存、诗歌和流浪。而他,则经受了全部。

    思想的火炬

    ——读高尔泰随笔集《寻找家园》

    今天,读到了一本好书,它的作者就是著名学者高尔泰。我用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大概近20万字的这部作品《寻找家园》。我一边感慨作者所经历的世事沧桑,一边佩服他对学术的坚持。高尔泰在书中的一段话令我心生同念,颇有“知音”之感。高尔泰在遇见第一任妻子的时候,正是妻子的苦闷时期,高尔泰对她说:别指望依靠外界的同情,也别指望外界的同情,唯一的出路,是自己站住脚。经历一下没有经历过的事,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增强生存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使思想更深刻敏锐些。不要被困难打倒,这就等于把外在的苦难,转化成了内在的精神财富,坏事变成了好事。我感到,这句话就好像对我们这些“80后”说的。虽然,我们与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青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路边的风景而已。我们这些“80后”,从小经历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直到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在这个富裕时代中,原来只是个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于是,我们渴望知识来改变命运,来赢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可知识呢?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现实脱节的,不能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一个有效资本。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80后”中的许多人,与高尔泰先生有着对社会同样的感觉和体会。

    然而,愚钝如我者,却一直认为,对于这样的学者,我一直是佩服有余而赞叹不足。作者对理想的坚守固然让人心生敬佩,但是,为了理想的坚持而“忽略”亲人的做法,让刚刚做了母亲的我,委实感到有些低落。作者的女儿高林,如果不是作者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学术事业,将其放置在国内亲戚家,又怎能小小年纪便逝去?当然,这更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是当时那个独特的时代,使美学思想超前的高尔泰先生,在国内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甚至受到严重的迫害。至于其女儿的悲剧,作者没有先知之能,又焉能知晓?

    这部思想随笔共分为三个时段,回顾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堪称一代学人的心灵史与苦难史。高尔泰先生的笔触清新隽永而富有诗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古典文学素养。作者不只是在美学批评和美术画技方面有独到和超越之处,在文学修养上,也是可以自成一家。这本书可以为热爱写作及有志于“成功”的年轻人燃烧起一把思想的火炬,引领出一条学术精进的道路。

    悸动的心灵

    ——读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

    读完这本书,我对朋友说,这真是一本悸动人心的好书。朋友则说,这本书思想性不强,文字也算不上优美精良。的确,比起学者巨著型的学术梳理,它显得平凡单薄了许多。然而,正是由于两颗在精神世界里探索的心,共鸣在平民式的美好生活里,作出了如此赤诚的表白,才有这样悸动人心的力量。

    当梦想在现实中渐渐走近,再读王小波,好像又回到了身心分离的时代。他那反叛的青春,精神的痛楚,带有闭合倾向的对生活的探索,在信仰匮乏的年代里,寻求着一个永恒的支点,真正地追索着生命意义。王小波在书中说到:“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自由思想者,佩服他入木三分的剖析与敢言的勇气。

    王小波是典型的逆向思维者,人类世界的戒条和美德,他都要放在自己的天平上称一称。在大多数人信仰“人人为大家”的年代,他发出“自己在哪里”这样“大逆不道”的追问。这与他自幼生长在思想相对自由,思维活跃的大学校园有关,与他与生俱来的忧郁的个性有关,更与上山下乡的经历有关。

    社会性与个体人性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王小波英美骑士般的思想漫游在上山下乡的年代,与青春的反叛一起到来,以个体思考来检索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一直是他创造作品和生活的基点及动力所在。这样的思想和际遇成就了王小波行文所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散漫的“痞气”……而他古灵精怪的才气却让自己在心灵的敏感区冲撞不已。倾注于个体人性的王小波同样认可社会共性,推崇崇高精神的价值,他从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方面吸纳融合社会学观点并最终受益匪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