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雨枫轩!
当前位置:雨枫轩> 原创长篇小说 > 玄幻|武侠 > 都市异能重生 > 传奇调香师 > 第一卷 > 第四十六章 培养“好鼻子”

第四十六章 培养“好鼻子”


更新日期:2014-12-30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本书总阅读量:

随着香精生意慢慢做大,“赊来”的香料很快就用完,我还清了银行的债款和高利贷,又购进新的香料。一些化妆品厂慕名而来向我要“高档”香精,说这些香精原来都是向国外购买的,采购不便,常常要等几个月才到货,影响生产。如果我能够配制出质量、香气与之相近的产品,他们就可以转向国内采购了。
我配制了几款香精,其中有几个香气、质量都超过国外同种香型的品种,而价格又低得多。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一些化妆品厂用了以后非常满意,引起国外“十大香料公司”的注意。我配制的几个香精被送到国外,动用最先进的仪器、著名的调香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还是没能“仿配”出来。
在轻工部上海香料研究所,我同“三个半鼻子”之一的汪清华等老一辈调香师们讨论中国香料香精产业如何发展,都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调香师这支队伍人才奇缺,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新人。最后决定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国首届调香用香培训班”。
“通知”发出以后,全国各地的香料、香精、化妆品厂和其它用香厂家选派了一百多名技术人员到厦门参加培训班,汪清华等几位老调香师和我都当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员们最新的调香和用香技术。
培训班连续举办了几期,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的调香和用香技术。我把培训班的教材和国内外有关香料香精的历史、名人轶事和基础知识整理成几十篇科普文章,在几份报纸、杂志上连载,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我又把这些文章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本科普书《闻香说味——漫谈奇妙的香味世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很快就成了畅销书。
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提到建立“气味学”的必要性,认为人的“五大感觉”中对属于“物理感觉”的“肤觉”(又称触觉)、听觉和视觉的研究都已经发展成为科学——力学、热学、声学和光学,而对属于“化学感觉”的嗅觉和味觉的研究却都还没有成为科学。
要建立“气味学”的话,势必包括“数学气味学”、“物理气味学”、“化学气味学”、“生理气味学”和“心理气味学”五个分科,排在后面的四个分科现在都有了一些基础,目前的难处在于“数学气味学”无从入手——至今连一个“数学模型”都没有。
我自认为数学基础较好,但深入研究下去就发现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与香味好像都不沾边——国内外所有的调香师至今全部靠经验调香,用到的数学知识只需要“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即够。我想到了刚刚建立、正在兴起的“混沌数学”,直觉告诉我这门新兴的学科有可能帮我建立香味的数学模型。于是我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混沌数学”、“分形几何”、“拓扑数学”、“模糊数学”等,一方面在《香料香精化妆品》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创立了“三值理论”、“气味ABC”和“自然界气味关系环渡图”等新理论,让所有的香料、香精都带上各种各样新的数据,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的工作中来。
“自然界气味关系图”是我最得意的“杰作”,它把世界上所有的气味、目前调香师使用的所有香料都高度“浓缩”、“数化”到三十二种“基本气味”中,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个圆圈里,有点向太阳光的七色光谱图,具有对角补缺、相邻补强的性质,调香师经常看这个关系图,熟记以后对调香、评香和加香实验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专业人士说这个关系图像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但可以解释已知所有香味的“现象”,而且还可以预知目前尚未得到的单体香料及它们“应该具有的香味”。
这些新的理论很快就在香料香精行业里应用起来,所有生产、应用香料、香精的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三值”和“气味ABC”,商人们也开始用“三值”来判断每一个香料、香精的实际价值和销售价格。我也发表了一些“三值”和“气味ABC”应用的理论文章如《黄金分割法在调香实践中的应用》、《常用香料在香精体系里的留香性能》等,推动这些理论向纵深处发展。
我希望国内的“混沌之父”——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几位知名教授能帮我建立“数学气味学”基础理论,一次次地打电话诚心的向他们请教,后来才发现,这些数学教授们难以再帮下去了——他们对气味一无所知,想让他们重新学习香料、香精的“三值”和“气味ABC”等理论更不可能。我铁了心自己用混沌数学建立气味的数学模型——我曾经对朋友说过,自己学习化学、化工只是为了“挣口饭吃”,内心深处真正喜欢的是数学。
我联合省委宣传部在厦门召开了“首届中国香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香料、香精、化妆品、各种加香日用品、食品、制酒、制茶、卷烟等行业和各方面对香味、香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来到一起座谈,我在会上作了一个长时间的发言,提出中国的香文化应该从三千六百年前的伊尹算起,因为伊尹提出的烹调理论已经包含了许多直到现在还是很有价值的调香、评香和用香理论,甚至还留下“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伟大的治国战略思想。《诗经》里面已经有大量香料植物的记载。屈原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调香师、评香师和用香大师。汉代中国的香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唐宋时期香文化进入平民之家,富贵人家的“斗香”活动和“香气鉴赏会”传入日本演变成了“香道”。明清时期熏香成为文人雅士的“业余爱好”,烧香拜佛则成为平民百姓的精神依托。清末、民国直到七十年代,中国的香文化逐渐衰弱,直至接近于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相信香文化这个话题还会渐渐成为时尚,现代“香道”也将慢慢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我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们的喝彩,也成为贯穿会议的主线。从此,“香文化”这个“新词”开始不断的出现在各种媒体上,“香道”活动也开始引人注目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剑来厦门找我,说是想把我的“事迹”结合“香文化”写一篇报告文学,我接受了他的采访后聊起天来,陈剑突然说了一件事——他也曾经插队到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种田,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返程后虽然生活改善多了,但还是坚持怀念在乡下的“好时光”,“特别是现在”,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失眠,非常难受,又不喜欢用安眠药。有一次回到乡下,我抱了一大捆稻草到原来生产队的仓库睡,那一夜竟然睡得特别香。我怀念稻草的芳香,你能不能给我调一瓶‘稻草香水’让我不用去乡下也能睡得安稳?”
我说:“这不难。过几天我调好给你。”
几天以后,陈剑的文章发表了,他拿了报纸来给我看,也取走了我刚调好的“稻草香水”。第二天就打来电话:“你那稻草香水好极了!跟我想象中的气味一样。我昨天晚上把它滴在被子上,一觉睡到天明——好久没有睡得这么香了!”
我喜欢科学研究,也希望我的孩子们书也念好,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但为了他们的学业陈丽却常常费尽心血,首先是户口问题——我长期以来最不关心的“大事”。陈丽怕影响我的事业,为了每一个孩子的上学事,她都要到处求人、花钱,到了中考和高考时,却又被告知必须回古镇参加考试,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有一次陈丽实在是求告无门了,向我提出来“能不能在厦门有个户口”,我找到人才交流中心,接待我的人看了我“高级工程师”的证件,说:“你有这么高的职称,按规定早就可以在厦门落户了。”我说:“那就办理吧。”那人回去询问领导怎么办,回答是:市人才交流中心只能办理工程师或以下职称人员进厦门落户的事,超过了他们办不了。最后告诉我应该到市公安局去办。
我到了公安局户籍处,一位科长一面讥笑我“堂堂高级工程师竟然连个户口都不懂得办”,一面又找出一大堆文件给我,说明“科技人员落户厦门”的有关“优惠”、“奖励”政策都已经改动很多,“再等新政策吧,或者自己去市政府找人解决也有可能”,这是他最后告诉我的话。
我到市政府到处找人求人都是不但办不了还一次次地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有时候刚走出门,后面就传来声音:“全中国所有科研人员都是像陈景润一样的傻瓜蛋”!“这种人撞到电线杆只会说‘对不起’”!
实在没辙,我只好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按揭买了一套房子,才按照“有关规定”慢慢地把全家人的户口落在厦门。
在办理转户口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事:“按规定”迁移户口得先办理粮证的转移,我早就不要什么“粮证”,十几年来都是到市场上购买“高价米”吃,两边粮站的工作人员我一个都不认识。陈丽跑了几十趟来回,要么找不到人,要么一会儿缺这个手续,一会儿又缺那个手续,最后才知道办事人员都想要点“油水”,通过好几个“关系”才贿赂好这些小小的“芝麻官”,总算把粮证问题解决了。但在办理户口迁移的时候,问题又来了:结婚证上我的名字是错的!
我和陈丽到乐东公社找婚姻登记处要求改名字,登记处一位老者说一定要找到原来办证的人,我们打听原来那个年轻的办事员,答复是“早已调动,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看来这事还真够麻烦的!
陈丽说她在到处求人办理粮证时,听说黄建丰这几年官运亨通,现在已经当上副市长了,我们到市政府找到黄建丰,他满腔热情答应一定给我们办好,当场打了几个电话,再让我们去找那几个接电话的人,果然一帆风顺,很快就把户口迁移的事办好了。
陈丽说:“怪不得人人都说当官最好。”又对我说:“你说只要安分守己,一辈子不求人,这一次破例了吧?”我无言可对。
在省政协的小组讨论会上,坐在我身边的刚好是省粮食局局长,我“偷偷地”告诉了他办理粮证遇到的难题,局长突然发怒了,叫道:“我的手下谁敢这样明目张胆地索贿?!告诉我,我把他们全部撤职!”
我才不会傻到“劈柴连柴砧都劈掉”,就劝他“算了吧,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宁德政协委员苏晓蓉邀请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太姥山游玩,我们驱车到秦屿镇,镇长开了一辆“皮卡车”陪同我们一起上山,到山门外停车,走到国兴寺开始爬山,经过萨公岭 、迎仙台、夫妻峰、云标亭、蓝溪涧、一线天、一片瓦、七星洞、紫烟岭、白云寺到达覆鼎峰,在太姥山招待所住下。第二天早晨五点多,我被一阵噪杂声吵醒,睁眼一看,人都不在房间里,估计是去看日出了。我披了一件外衣走到观日台前,许多人正在拍照留念。我刚刚在一块大石头上站稳,苏晓蓉的照相机对准了我,突然大叫起来:“大家快看,一个寿字”,咔嚓一声,拍了一张。我回头一看,果然在太阳即将露面的地方,十几片红霞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繁体“寿”字!
我让苏晓蓉跟我对换位置,想给她也拍一张,却看到她身后的云霞被风吹散了,什么字也没有。其他朋友和游客们也纷纷举起相机拍照,却都拍不到“寿”字。
照片洗出后,看到在我的身后清清楚楚地一个用云霞组成的繁体“寿”字,非常工整,就像某个书法家的作品,竟然一笔不差,也没有多余的笔划,而且旁边晴空万里,没有其它云霞。众人觉得奇怪,太姥山管理处处长说:“我在这里几十年了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奇事,太神奇了!”
苏晓蓉想到一件事,对我说:“几年前我在政协会上写了一个关于太姥山公路建设的提案,希望省政府拨款支持,让各地游客方便到太姥山朝圣、旅游,你第一个在提案上签名。想必是太姥娘娘用这个方式表达对你的谢意吧。”
我被邀请到汀州参加“世界客家人联谊大会”,在主席台上就坐时,意外地看到坐在我身边的竟是姚美亮——世界客家人联谊会副会长,多年不见,他显得很憔悴,比以前老了许多,满头白发,跟他的年龄很不相称——我算了一下他应该是48岁。我们寒暄了几句就没话可谈了,静静地看着台下的节目。
过了几个月,有人告诉我,姚美亮死了,死于肝癌,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这十几年发的是不义之财,“夭寿”了。
菲华文学会邀请我去菲律宾开个讲座,讲讲香料、香精、香水的历史、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我应邀到了马尼拉,演讲的时候真的是人山人海,据说有的老华侨特地从宿务等地飞来听讲,我想不到有那么多的华人喜欢这个话题,一开讲我就宣布:“别看菲律宾不大,它对世界香文化的贡献可是一个载入世界历史的!麦哲伦一行的环球之旅让世人确认地球真的是圆的,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一直往一个方向‘走’最终一定会回到原处第一次得到证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的环球之旅都是为了寻找香料,而且麦哲伦到达‘东方’的第一个停靠站就是菲律宾,他本人也是死在菲律宾的。所以,在世界香文化历史上应该有菲律宾浓重的一笔!”演讲获得满堂喝彩。
演讲完以后,许多老华侨跟我攀谈起来,我才发现他们来听讲的真正目的——他们长期以来都认为香水是最宝贵的商品,能够制造香水的人“一定不得了”,菲华文学会发出通知的时候介绍我是“中国著名的香水师”,希望我收他们的孩子为徒,教他们学会配制香水。我说:“配制香水是非常容易的事,我甚至现在就可以教给你们品评香水香精,带你们去买最高级的香水瓶子,教你们配制各种世界名牌香水。真正的技术在于配制香精,这需要调香师,而调香师在全世界凤毛麟角,因为要成为一名调香师那是太不容易的事。”我又对他们说:“成为调香师至少要有五个条件——高嗅商,坚实的化学化工知识,左右脑发展平衡,动手能力强,博爱。”第一和第五个条件最难。绝大多数人学了几年就学不下去了,真的是“行百里路半九十”。
这“嗅商”我最近发明的一个新名词,我为此写过几篇专门论述“嗅商”的文章到处发表、演讲、宣传,这些文章声称人的“嗅商”比“智商”、“情商”还重要,因为它同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成“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嗅商”高,他的一生就会比较幸福,而“嗅商”低的人就不那么幸福了。
为了测试人的“嗅商”,我又发明了一套测“嗅商”的道具,就是用10种香味给人嗅闻,能够准确说出几个香味的得分就是几十,比如闻出5种香味的分数就是50分,这也是一般人“嗅商”的平均值。除非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拿到100分的人很少。
厦门市科协来电问我们公司要不要参加他们组织的到各个社区巡回的科普活动,我正好想利用这个活动,就答应并派了一组技术人员打着“寻找好鼻子”的旗号到几个社区去,结果我们的活动最受欢迎,大家都想来测一下自己的“嗅商”有多高。没想到还真有拿到100分的“好鼻子”,这些人成为公司的“编外评香人员”,我们在做评香实验的时候经常请他们来参与,他们也为公司做了不少贡献。
堂哥源从小就有慢性鼻炎的毛病,发作的时候非常难受,备受煎熬,医生给他说:“这种毛病只要动个小手术就能彻底解决”,他做了手术以后告诉了我。我说:“你怎么不提早告诉我呢?鼻子是绝对不能做手术的——我们人类的鼻子里面还有一个‘鼻子’叫做‘犁鼻器’,专门负责信息素的接收和反映,这个器官知道现在才有报道,绝大多数的医生都不知道,手术时肯定会伤害到它。如果犁鼻器不能很好地工作的话,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从此不会有幸福了。”
果然源手术后再也没有“开心”过,所有的亲戚朋友们都说没有再看到他的笑容,没有看到他参加任何娱乐活动,直到几年以后郁郁而终。
我对“犁鼻器”和有关人类信息素的的兴趣和研究来自于编写《闻香说味——漫谈奇妙的香味世界》时整理国内外香料香精信息看到的一些报道,觉得这里面蕴含着一门目前尚未被人们认识而有点“玄”的学科,有必要提醒专家学者们关注并深入研究,一旦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话,对人类的将来、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肯定不亚于牛顿、爱因斯坦对光、声、电、磁的研究。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并对身边各种各样原先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比如“一见钟情”、“来电”、“一见如故”、“心灵感应”、“同性恋”、“非眼认字”等等——有个初步“合理”的答复,我开始起草、整理资料,写了几十篇科普文章在几个全国性的报刊、杂质上连载,题目是《第六感之谜》,引起轰动。一时间,全国各地人们都在讲“第六感”,平时聊天、讲故事、博客、微博、微信甚至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等等到处都有“第六感”的“幽灵”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