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焚书纪(李斯,秦始皇焚书坑儒)

时间:2008-10-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冯磊 点击:

   一直以来,想写写李斯。
    月白风清的夜里,头枕着三两本书,看花开花落,突然就想到了那个关于老鼠的故事。
    据说,李斯的发迹缘起于对老鼠命运的叹息。话说某年月日,李斯在厕所里如厕,看到了一只(或者说是两只?)老鼠。小家伙饥肠辘辘、贼头贼脑,见了出恭的人撒腿就跑。那一刻,李斯想到了粮仓里的老鼠:它们吃得脑满肠肥、整日无忧无虑。李斯因此感慨万分:同样是鼠辈,鼠与鼠之间的差距是何等的大啊!他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从那一刻起,李斯有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
    李斯来到齐国,拜荀卿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决定到秦国去。
    在秦国,他遇到了吕不韦,并因此有机会接近秦王。因进谏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后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彼时彼刻,在韩国派遣奸细(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帮助修筑庞大的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实力的阴谋败露之后,国内驱逐门客的呼声渐起,包括李斯在内的外国人都不被信任,因此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
    这个时候,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李斯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时隔两千多年,当我们翻开书卷,打开这篇文明千古的《谏逐客书》,我们不能不佩服作为一个文人的李斯的才华。我们仿佛在这一刻可以听到,一代文人在秦国的大殿之上那激烈的辩论声……在中国的西部,怀揣着做一只粮仓里的老鼠梦想的李斯,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我们,这些后来者,在《谏逐客书》里聆听李斯辩白的时候,有谁真正想到过那喋喋不休的吟哦声背后的动机吗?
    我想,至少我没有。
    经历了无数次杀戮,华夏大地上生灵涂炭。大批的人民被屠杀,房屋颓屺,旧的王国被破坏,被俘虏的王孙以及他们的女人们被押往咸阳。各国的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灿烂的时代结束了!在这场长达千年的文化盛宴中,我们的民族诞生了孔、墨,诞生了老、庄,诞生了灿若星河的诸子百家学派。在政治和军事斗争纷纭的时刻,文化却因为意识形态的自由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当时光进入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时候,这场盛宴结束了。它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古华夏的天空,而且从此一去不再回头。
    大一统,这个曾被历代统治者和御用文人赞颂的铁手,在历史的后花园里几乎将一切自由和艺术的花苞摧残殆尽。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什么必须以消灭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自由为代价和前提呢?大秦王朝统一之日,为什么必须是诸子百家的合唱一起住口之时?
    两千多年了,没有一个统治者以及御用文人愿意从正面给我们答案。
    让我们再次回到李斯的身边。此时此刻,他已经由原来的一个小吏摇身一变成为大秦王朝的宰相。而在此之前,据说是因为嫉妒,他毒杀了自己的师兄韩非。
    如果以智力论,韩非是一个天才。论能力,至少不在李斯之下。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但是,天妒英才,韩非自己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口吃。面对君王,韩非总不能用嘴巴将自己的理论条理地陈述出来。韩非到了秦国以后,估计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一山岂容二虎?不久,李斯勾结他人,毒害了自己的师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李斯主政以后,考虑到周体制的弊端,力主在国内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的政治经济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这一思路,一代代延续下去,居然沿用了两千多年。
    许是因为淳于越的不识趣,许是因为别的缘故。总之,知识分子终于让始皇帝感到不安了。圈养门客原本是先秦时代的传统,秦王朝也因此而得到了无数英才。但是,狡兔已死,走狗胡不烹乎?志得意满的始皇帝第一次意识到了那帮穷酸文人的局限性。他们在朝堂上那如江河之水一般滔滔不绝的辩论在始皇帝的耳朵里变成了让人烦躁的蛙鸣。
    天下一统,战事已停。最高层下令将天下兵器销毁铸就的铜人也已经高高树立起来。放眼天下,今后将是寰宇太平。此时此刻,对手何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骄傲的始皇帝面对着这一切的一切,骄矜之态毕露。
    “是该让一切都闭嘴的时候了”。他说。
    所以,当不知死活的博士们试图探讨始皇帝功绩是否可以与三皇五帝相媲美的时候(这些人,没准也是要拍一把马屁的),心烦意乱的始皇帝只是简单地挥了一下手,这批人就立刻被拖下去活埋了。
    所有的声音在一瞬间消失殆尽。
    现在,朝堂之上整天回荡的只有唯唯诺诺之声和始皇帝那声若洪钟的个人演说。
    天下,鸦雀无声了。
    此时我想,关于那次臭名昭著的焚烧事件,其责任或许并不在于李斯。善于钻营和自保的李斯只不过总是能够在第一时刻理解主子的意思,如此而已。当天下一统,骄傲而残暴的统治者自然希望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消失殆尽。靠杀戮起家的始皇帝既然可以用尽各种严刑峻法对待天下苍生,他要求别人闭嘴难道还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吗?
    政治是平衡的艺术,失去了平衡的政治还是艺术吗?不,那已经是赤裸裸的虐杀与奴役了。
    所以,李斯焚书的主张被提出来以后,立刻在全国得到执行。一时间,整个神州大地上浓烟滚滚,千百年来的文明化为灰烬。火光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张因残暴到极致而扭曲的脸。
    李斯作为陪绑,因此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始皇帝的从犯。这个一直梦想着成为粮仓中老鼠的人,用一把火,结束了整个先秦时代文化的辉煌。他和暴虐的君王,留给后人的,只有一堆冰冷的灰烬。
    毫无疑问,焚书坑儒开了历史上一个罪恶的先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焚书不仅中断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延续,而且第一次将屠刀悬挂到了所有知识分子的头颅之上。先秦时期,尊重人才、争夺人才的传统至此中断了。类似于毛遂与唐雎的壮烈之士从此难以再现。知识分子,成了统治者可以随意支配的奴才。而言论,第一次成了获罪的证据。中华文明,因此出现了断层。此后,我们在历史书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武夫志得意满的叫嚣……
    翻看历史,中华的文明源远流长。但是,尽管如李敖所言,我们的文化有“五千年香火不断的金身”,其间,却也有几次几近断流。这其中,焚书坑儒是最早的一次,也是文化浩劫史上最大的一次。
    翻看历史,禁书、焚书,历朝历代几乎都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为了王朝的兴衰甚至某个人的一时兴致,对文化的阉割和对思想的禁锢与粗暴干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明朝的专制,清王朝的文字狱,无不以始皇帝的焚书为滥觞。当一个读书人随便吟出一句诗都可能因此而杀头的时候,这种所谓的“盛世”其功德何在?!我们古老的文化,如果放在焚书这个大的参照物之下,究竟有何骄傲可言?当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集体闭口数百年不言不语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的廉耻何在?!
    这,或许都与引起李斯感慨和唏嘘的那个老鼠的譬喻有关?
    李斯的惨死,让人感觉突兀。在暴虐有道的始皇帝暴死以后,李斯在赵高的胁迫下,逼死了公子扶苏,共同扶持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此后,在与赵高的较量中,李斯逐渐败下阵来。他与儿子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之前,李斯痛哭流涕,他说,“我再想和你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还能得到吗?”
    彼时彼刻,他还记得当初自己在厕所里所发的关于老鼠命运的感慨吗?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越到后来越是专制,越到后来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华夏文明几乎因封建专制窒息而死。这一点,怪不得始皇帝,更怪不得李斯。不事稼穑,只知道“学得登龙术,货与帝王家”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读书的第一天就验明正身了。他们除了做一名忠实的奴才或者一无所成的隐士(好像人数很少?)之外,其实是没有什么出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雇佣化和家奴化,显然也不是从李斯才开始的。尽管,在李斯之前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少还有过一些一些尊严。
    今天,坐在明亮的月亮地下,我们抚今追昔,感慨李斯、感慨始皇帝以及他的后人们焚书堆砌的一堆堆冰冷的灰烬。将来,后人肯定也要在月下怀念我们,令他们感叹的,又将是什么?
    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2008-10-24 15:21:40 来源: 网易社区 网友评论 79 条 点击查看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真实意思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

作者:辽辽未央

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于上古文字极度简约,且几千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字词的意义常会发生扩展甚至异变。所以我们看上古文章时,最忌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从表面上去轻率理解古文的意思。

比如这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后人对“上,下”这两个字的认识错误。“上”和“下”,现代汉语单纯做为方位词使用,而在上古,则涵意要丰富的多,在这句话里,则是表示“尊”与“卑”的意思,所谓上尊下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底,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为什么说士大夫不可不恪守节操?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法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是很丢人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做为士大夫,更要恪守节操,谨遵法度!所以《明史?刑法志》有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古时候刑不尊大夫,大夫犯法与民同罪,是所以用来激励人民保持廉耻之心的。如果象现代人讲的那样,士大夫犯了法可以不用刑事追究,士大夫阶层享有法外特权,还怎么让他们“厉节操”、“励廉耻”?儒者还宣扬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礼不下庶人”,即“礼不卑庶人”,不因为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就把他们排斥在外。这正是儒家“有教无类”“以礼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更是一桩由于句读错误所致的旷世冤案,不仅现代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都弄错了,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人断错了句读!正确的句读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与素质。这也正是儒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的现实实践!这种启蒙教化思想何错之有?

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少先进人士要求推行民主,但如果民众鸿蒙未开,对民主理念与宪政思想根本没有任何了解,更不识其现实操作,不懂得如何通过理性手段去追求民主,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能健康有序地推行并最终成功吗?所以在此之前,要先进行民主启蒙,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让民众对民主理念及宪政操作有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启蒙教化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忘了,西方民主运动之初,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启蒙过程!而当民众具有了深厚的民权意识,民主素养也臻成熟,那么就应该给予他们所应有的自由权力,让他们自由去做宪法保障内的事。

3.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