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人有“匠心”吗?(3)

时间:2019-06-04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维舟 点击:
 
但另一方面,“匠人精神”其实不强调创新,有时甚至因循守旧,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这可能相当危险,因为它会让人不顾外界的变化而埋头于一个也许市场上已不需要的产品。旅日作家李长声曾直言不讳地说:“日本手工艺的现状是气息奄奄,一方面被中国价廉制品冲击,另一方面后继无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大力宣扬工匠,鼓吹工匠精神,挽狂澜于既倒。”然而,近些年“匠心”话语的流行,表明中国社会其实相当推崇这种从日本输入的专业精神,深感这正是自己所缺乏的。
 
 
在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社会的自我反思,社会的需求也开始不再满足于温饱,而希望得到更具品质保障的产品与服务。此外,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匠心”也意味着告别革命宏大语言,因为这种“专注去做一些小事情”的说法,在“干大事”的理想衬托下是会受鄙视的。作家阎连科2017年嘲讽村上春树的小说是“苦咖啡文学”,充斥着“小伤感、小温暖、小挫败、小确幸”;刘瑜也说:“一个41岁的人如果依然沉湎于捕捉、端详自己的每一点稍纵即逝的情绪,并为之大惊小怪,总觉得不妥,就像一个成年人如果仍然沉湎于收集小石头,也显得诡异。”但匠人精神本身就意味着不计回报地投入于一些细小事物,正由于长期积累的敏锐感受和娴熟技艺,才能保持每个细节的妥帖,进而不断推动微小的改进。
 
早些年曾看过一篇北方作家写的文章,说入住上海的国际饭店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侍者,在那儿一丝不苟地擦桌子,他说自己在北京多年,从未见过有一个成年男性这样认真地做那么卑微的一件工作。这样的情形,说实话在日本、香港都很多,有朋友去东京,在松滨町巴士客运中心,当时出入的乘客行人很少,就看到一位至少七十多岁的男性清洁工拿着毛巾反复擦拭自动扶梯的扶手,乘上乘下来回往复,到平地时又蹲下身子仔细清理电梯护板。在东京羽田机场,还有一位“国宝级保洁工”新津春子,数十年来以极敬业的态度确保机场的干净。
 
新津春子新津春子
这不仅只是某种道德“精神”,更重要的是需要职业尊严的支撑,而这恰恰是一个职业歧视尚未消除的社会很难出现的。虽然古话也说“行行出状元”,但在现实中,中国人并没有给不同职业同等的尊重。看到清洁工认真扫地,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诲并不是“你看他做得多认真”,而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只能这样扫垃圾”。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要让一个人以专业精神安于这份工作,就要给予平等的职业尊严、应得的权利与报酬,否则在这些匮乏的情况下还希望对方任劳任怨,那就只是空泛而伪善的道德说教。
 
所谓“专业精神”并不是一句空话,与其不切实际地寄望于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倒不如建立起制度化的环境,给那些真正有志于此的人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心无旁骛地精益求精。现在国内的很多用人单位不仅无法做到这一点,往往换个老板就整个方向就变了,甚至对“专业性”本身都不怎么看重——面试时,学历往往只是一个智商合格证明,而不在专业知识本身。
 
这也不全是用人单位的问题,因为很多人读书时也并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水稻育种专家陈长青回忆,1985年他到农校上学,发现班上有些同学是城里孩子,“他们学这个是带分配指标的,毕业出来分到单位以后,还属于二、三级干部,好多也是冲着干部指标去学的”。这些年来很多人报考热门专业的心态也是如此,他们并不是因为专业本身,而是因为这个专业所能带来的预期物质回报。尊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本身,还是尊重做到极致所带来的成功,这是两回事——后者仍然是崇拜地位与财富的实现。就此而言,“专业精神”乍看只是做事的某种“态度”问题,但背后却还是涉及到职业尊严和独立的职业规范,这样才能为专业精神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内在驱动力。
 
 
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已初步完成,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匠心”话语的流行,正是社会心理的某种征兆。这不仅在制造业中如此,在文艺领域也同理。很多人都对当下文艺作品感到失望,怀念早先那个名家名作“慢工出细活”的年代,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反思和批判,我自己也曾这样想过,但近些年来,我渐渐意识到,那种怀念即便不是建构出来的,也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已经不是知识生产手工作坊式的时代,而是工业化、大规模地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写作、翻译、电影、甚或娱乐短片,都不免泥沙俱下,混杂大量次品、废品,但这在所难免,就像印刷书籍起初也远不及手写本精美,错讹甚多,真正让人失望的不应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而是这些现象始终得不到改善。
 
想要改善这样的境况,仅靠呼吁“匠心”是不够的——那似乎常常只被归结为一个“态度”问题,强调个人不计投入地做好一件事,但这对个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却极少去追问这种专业精神的制度化保障。专业精神绝不是靠少数人“端正态度”和自我牺牲带来的,而需要市场的自我规范,通过批评互动建立规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逐渐形成新的职业伦理。历史已经证明,哪怕是那些最浅俗的形式,这样最终竟也能演化出一些精致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它脚下也许是99%的垃圾),但前提是市场标准始终掌握在那些最懂行的人手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