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2)

时间:2018-12-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维舟 点击:
 
52岁的曹操VS26岁的孙权52岁的曹操VS26岁的孙权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27岁赤壁之战时,诸葛亮27岁
他们都是在乱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可说更坚定地适应乱世中的生存法则。曹操心里想的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政治谈判,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权威,没想到他虽然成功地激起了对方的恐惧,但这不是让他们屈服,反倒走向更激烈的反抗。曹军压境,孙权也“大惧”,但却不肯降[5]。这就像警匪片里警察喊话“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本来旨在敦促对方无条件投降,但有些极为悍勇者却选择宁死不屈、绝地反击,反倒让那些认为他们笃定会投降的警察措手不及。
 
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曹操轻敌,更重要的是双方本来对权力政治的理解、对战争的预期都不一样。
 
结合后世的几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公元612年隋炀帝征调113万大军征伐高句丽,结果大败而归,童岭在《炎凤朔龙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本来的出发点就不是打,而是通过军事仪仗式的大型演习,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1868年决定德川幕府命运的鸟羽伏见之战中,幕府军的兵力是倒幕派新政府军的三倍,但却大败,正如三谷博指出的,“旧幕府军主要目标是夸耀势力、威吓京都,而萨长一方却为战争赌上了命运。这样的两军相遇,其结果就是新政府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胜利。”
 
就此而言,赤壁之战是一系列战争的缩影。禹征三苗、周昭王伐楚、淝水之战、永乐帝伐安南等等,都带着类似的权力政治影子:一方从大义名分出发实施惩罚性的远征,而方法是试图通过公开展示权威来使对方顺服,但这种顺服乍看像是对方“理亏”而屈服,本质上却往往是因实力悬殊。这还是在双方的政治预期一致、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否则如果对方不服,放手拼死一搏,就很可能出现难堪的局面。
 
孙权为何不降曹?
从战前的局势看,当曹操发出威慑与挑战之后,是战是和取决于孙权。正如吴闲云在《博弈三国》中所分析的,当时“孙权其实是有三个选择的:1.向曹操投降。2.单独攻击曹操。3.联合刘备共同攻击曹操。因此,刘备又获得了三分之一的机会,这个机会完全取决于孙权的选择,所以此时刘备能不能翻盘的命运是掌握在孙权手里的。”虽然当时东吴群臣至少以3:1的大多数主降,但他们只能影响、而不能迫使孙权拍板。在这一意义上,孙权毫无疑问是决定开战的最关键人物。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孙权为何选择抵抗呢?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年轻冲动、好斗。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真相颇为明白,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
 
 
从表面上看,孙刘两家联合抗曹,在于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贼”,但这其实是相当虚伪的。刘备虽然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号召,然而在曹丕代汉建立曹魏之后次年,刘备就称帝,因而正如金文京所言,“汉的年号使用的最长的,不是继承了汉朝大业的蜀而是吴,不能不令人感到可笑。”
 
不仅如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专力北伐曹魏,重新与东吴缔结同盟,为此力排众议承认孙权称帝,“蜀不承认魏的帝位却承认吴的帝位,这显然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诸葛亮当然不会不明白。可见,到了这个时期,蜀的大义名分已经不复存在了。”
 
至于东吴,孙权曾发誓与曹操“势不两立”,说得慷慨激昂,似乎绝不会屈服于曹魏,但历史事实是: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逐渐走向敌对,九年后孙权就主动向曹操降顺结盟,承认了其魏王地位;两年后孙吴杀关羽取荆州,为了不至于两面受敌,孙权很务实地选择与曹操联手,进而向魏称臣纳贡,尽管这仅仅是象征性的表面服从,“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阳奉阴违,但至少表明孙权也可谓“能屈能伸”。
 
当然,这些都是在赤壁之战多年后的事,或许只是他们不像年轻时那么理想主义了,但也说明孙权不是不能降曹,问题是局势、条件如何。这和赤壁之战前的刘备不同:刘备打的是汉家旗号,是不能降的,降了也无法被曹操容忍,所以只有拼死抵抗一途。
 
孙曹双方本无嫌隙,孙权的长兄孙策一度在名义上与曹操结盟,孙权当时甚至还被曹操举为茂才,后又被曹操上表封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如果在赤壁之战前就投降,很可能曹操还会格外优待孙权,因而如果孙权当时迎降,将会改写历史: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而对孙权一家而言也不坏。与后世的主流观点不同,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中认为当时主降的张昭才是出于忠诚。
 
当然,张昭主降未必是为了天下百姓考虑,只是从当时局势看,觉得与其战败投降,不如主动迎降,因为在敌方如此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下,“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这说到底只是对力量的判断不同,在当时来说也符合实际,相比起来孙权、周瑜、鲁肃的判断则冒险得多。基于此,吕思勉认为:“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在吕氏看来,曹操并非汉贼,而确系心存汉室,对他的很多指控只是基于没有证据的动机, “然则孙权决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鲁肃等力劝孙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曹操生前并未称帝,倒是刘备、孙权想当皇帝且真的先后称帝了,吕思勉推断,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抗曹的决心,其真正动力在于孙权、周瑜、鲁肃等人由来已久的“自立的野心”。
 
简言之,孙权虽然指控曹操想篡位称帝,但他不肯降曹,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他自己想当皇帝。早在赤壁之战前八年,鲁肃刚刚投奔过来时,就曾与年仅18岁的孙权有一番密议的“榻上策”。孙权当时说自己在此乱世中,想成就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辅佐王室的霸业,鲁肃非常直截了当地回答:当初刘邦想尊事义帝而不得,因为有项羽在,而现在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因此你当不成齐桓晋文。他进而提出,应当图谋占据整个南方,“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听了这番话,孙权只谦卑地表示:“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