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中国人的月亮崇拜史

时间:2018-09-2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魏阳 点击:
中国人的月亮崇拜史

中秋将至,全家在一起做月饼。儿女们欢欣雀跃,乐此不疲。
 
女儿问:“为什么每年到了中秋节,人们总是要赏月,为什么不去”赏日“呢?”
 
说实话,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沉默了一下回答:“因为……我们是一个崇拜月亮的民族吧。”
 
传统中国似乎是一个属于月亮的国度。不过,中秋节赏月的传统,其实是从唐宋年间才开始。
 
 
对于上古中国人来说,日与月似乎同等重要。先秦的典籍《周易·系辞上》中有“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说法。《礼记》记载,上古的贵族“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端其位。”汉代的郑玄解释说:“日出東方,月在西方……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日与月成为阴阳的代表,规范了君臣、夫妇、父子等社会礼节。所以后世的朝廷总要在春分时节祭拜太阳,秋分祭拜月亮。南朝时期“以春分朝於殿庭之西,東向而拜日,秋分於殿庭之東,西向而拜月”。这种对日月的平等的崇拜,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的日坛与月坛。
 
最早提到中秋的,是战国时期成书的《礼记》。其中记载:“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古人相信,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开始,所以提醒老年人要注意身体,多喝粥。上古典籍中虽然提到“中秋”这个词,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是不是指阴历八月十五,或者是泛指秋季的中期。这时的“中秋(仲秋)”似乎还不是十分特别的节日。先秦时,也没有月饼。——据研究,月饼的名字,要到宋代才出现。吃月饼,要到明代才开始流行。
 
中秋赏月成为一个传统节日,要到唐宋年间才开始流行的。唐代开始出现中秋赏月宴饮的习俗。到了宋代,发展为全民通宵达旦的狂欢。从唐宋开始,最美的传说,总是属于月亮。最美的诗句,是在赞美月亮。人们在月下思索历史、感悟人生、探索宇宙,千般思绪,都化作对月亮的崇拜和感激。
 
 
虽然在政治领域,日月显得同等重要,但是从传世诗歌的数量来看,自唐宋时代开始,日月对中国人的美学意义开始发生变化。现存的《唐诗三百首》中,咏叹太阳的不过数首,而与月亮有关却超过一百首。《全唐诗》中,仅以八月十五赏月为主题的就有共111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宋词中中秋词更为壮观,共达210首之多,多以“中秋”、 “月夕”为题,内容描写月色、思乡、思亲;高频词有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等。可以说,自唐宋以来,中秋是中国诗人的狂欢节。
 
传统历法虽然是阳历与阴历的合体,但是大体上,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而定的“月历”。 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腊八,七夕和除夕,这些重要节日,无一例外按照阴历来计算。
 
写“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唐朝时候的洛阳,有个官二代叫做李源。他有一个好基友,是个庙里的和尚,叫做圆泽。常常在一起聊天。一天,他们约好了自驾游去青城峨眉山。圆泽想要从长安走,但是李源坚持要从荆州做船去。圆泽拗不过朋友,只好说:“那真是没办法了。”
 
船行到荆州的南浦,看到一个妇人在水边汲水,圆泽就流下泪来,说:“我不肯走这条路,就是因为怕见到她!”李源吃惊的问。圆泽说:“这位妇人,我注定要投生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见,无法再逃了。我很快会死去,投生在她家。三天以后你来见我,我会向你微笑。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的天竺寺,我再与你一见。“
 
李源十分为自己的路径选择后悔。他为朋友洗澡更衣念咒语。很快,圆泽就去世了。妇人同时生下了一个孩子。三天后,李源去看这个孩子。果然,孩子对着他灿烂地微笑。李源埋葬了朋友,回到圆泽的庙里一问才知道。圆泽在旅行之前,就已经向庙里交代过后世了。
 
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李源如约来到杭州的天竺寺,忽然听到有一个牧童敲着牛角在月光下唱歌。
 
歌词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很激动,这就是他的好基友!牧童却对他说:“好兄弟,你真讲信用!可是,我俗缘未了,咱们还不能在一起玩。我要勤加修炼,咱们后会有期哦!“说完就走了,李源再也没有找到他的好基友。
 
李源从此看破红尘,有人推荐他去朝廷当官也不去。一直住在寺庙里,八十岁才去世。
 
两人在杭州相见的地方,后来被叫做“三生石”。到今天还是著名旅游景点。去年热播的剧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用的就是这个传说的梗。
 
苏轼记载的这个故事,有几个地方很有趣。第一,中秋赏月,是到了宋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第二,月下的“情人”,指的是一对好基友,而不是恋爱的男女。“三生石”的故事,最初指的是男人之间的友情。这种友情,让他们成为月光下的“情人”,即使身体变化了,情谊却长存。第三,秋月之美,在古代,常常与佛教对人事无常、茫茫轮回的感叹,联系在一起。月亮,让古人们对于世俗的压力和生活的焦虑,保持了一种诗意的距离。
 
面对生活的苟且,古人追求的不是“诗与远方“,而是“诗与月光”。
 
 
宋代另一个赏月的例子,来自与南宋时成书的《大宋宣和遗事》。说一年中秋,月色如画。宋徽宗与道士林灵素,宠妃明妃三人赏月。徽宗突发奇想,想去月亮上的广寒宫,林灵素用法术招来两只青鸾,带着徽宗去了月宫。却在那里见到了后来入主中原,俘虏徽宗的女真人首领。中秋的月亮,以神秘的方式,向一代昏君预示了未来,却让他在这之后更加醉生梦死。这里,月亮代表了无法逃避的宿命,映照着人类的渺小与脆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