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遥望过的文艺女兵还活着!

时间:2018-01-0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徐列 点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遥望过的文艺女兵还活着!

信息时代,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人;那在微信时代,你只需要发条消息,就会惊奇连连、意想不到。
 
我在上篇文章中谈及看完《芳华》后,忆起儿时美好时光,希望借助微信,找到据传在中越之战中被烧死的文艺女兵。文章刊出不到一小时,就有网友贴出消息:那场战争中惟一牺牲的女兵叫郭容容,162师的电影文化组组长,曾经的文艺女兵,芭蕾舞演员。她在协助伤员返回的途中,被埋伏的越军枪击身亡,倒在了车上,随后越军烧毁了车辆。
 
没多久,又有网友贴出了当时的报道,还有郭容容的数张照片,其中一帧是跳芭蕾舞的,当时最为经典的舞姿(见图)。诸多元素都可以指证,她就是我要找的文艺女兵。
 
其中还有一条消息,说郭容容的哥哥叫郭峰,就是那位著名的作曲家,谱有《让世界充满爱》等名曲。于是我让朋友帮我查找一下郭峰的电话,同时又查了一下郭峰的资料,发现他的年龄要小于郭容容,而郭峰的确有个妹妹叫郭蓉,是位歌手。显然,一字之差,网友搞错了。
 
这提醒了我,当时我看到的文艺女兵是54军文工团的,但郭容容在162师,尽管162师属于54军下属的一个师,但还是有差别。
 
第二天就有了另一个版本。我的文章被转到了54军子弟的一个群,当年的军宣队人员确认,那位跳芭蕾舞的演员叫黄波,参加过中越之战,但并没有牺牲,她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儿叫陈萨,是与郎朗和李云迪齐名的钢琴家;文中男一号叫赵元龙,现居北京,仍然活跃在老年文工团,最新的演出就在两天后,海淀区文化馆小剧场(离我办公地点也就数百米)。
 
两天后,我在后台见到了“男一号”,这是我们时隔三十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他依然活力四射,65岁还要跳舞剧,显然这不是他所长,这次只能跳男二号,可那股劲头令人不得不服。寒暄之后,我直接说明来意;他说黄波近期可能不在北京,回昆明照顾父母去了,待她回来再联系我。
 
几天后,我与前同事万静波、徐梅聚会,静波问及此事,我说找到了,叫黄波,是钢琴家陈萨的母亲。徐梅说,她当年采访陈萨时,还采访了她妈妈黄波,她有他们家电话。也就是说,当年我作为主编,一定是审过那篇稿子的,与黄波这个名字可谓擦肩而过,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四十年前我所遥望过的女兵叫黄波。
 
徐梅第二天就打了电话,可一直没人接。这也不奇怪,陈萨常年在世界巡回演出,黄波又回到昆明照顾父母。徐梅提醒我,他们家与李云迪家要好。而我在微信上还与李云迪的父亲李川先生有过来往,在广州时,他还请我看过李云迪的演出。
 
李川先生很快回了我微信,并要了我的电话转给了黄波。而徐梅也通过一位调琴师,找到了黄波的电话,并把我的电话转给了她。
 
待接到黄波电话时,我内心愉悦但并没有惊喜,一切似乎合情合理水到渠成,世界很大但也很小,四十多年的风云流变也可能浓缩为两小时的一部影片,就像芳华那样,最美最难忘的也就在那一瞬间。
 
当年的黄波在军宣队解散后来到161师,中越之战她也去了前线,待回到国内时,战友们都大吃一惊,“黄波,你还活着?”。显然,当时信息闭塞,162师的郭容容的阵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61师的黄波,同为54军,同为文艺女兵,又都跳芭蕾舞,那个年代能跳芭蕾的屈指可数。消息就这样以讹传讹,不胫而走,而我四十多年的一个谜源于一条不确凿的传说,而在微信时代,破解它则只需要数小时。
 
《芳华》上映引来无数的争议,其撕裂的程度让人不可思议,原本是一群相同价值观的朋友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中一点,指当时的文工团多是权势阶层的子弟们在文*期间的避风港,他们应该为造成刘峰和小萍的悲惨命运道歉忏悔;这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坏人变老了,是一群文*变异的恶之花,理应受到批判而不是同情和赞美。
 
 
这样的评价对黄波们来说显然不公。且不说当时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他们人生的下半场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历经磨难,为成就自我和家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一样令人敬重。
 
接到黄波电话前,我已从一档电视节目中先睹了她“芳华”后的容颜。有想象中演员的优雅,但那份干练令我有点意外,后来得知她这些年来的命运陡转,也就明了了每个人的不易和艰难。
 
从战场返回不久,黄波与文工团吹圆号的战友结婚转业回到了重庆。陈萨出生后,先学的小提琴,等她后来爱上了钢琴,父母却顿生烦恼,因为全家拿不出1970元去买一架钢琴。好在可以贷款,他们卖了录音机才凑够了首付。为了给陈萨找一个好老师,母女二人每周要坐11小时的火车从重庆到成都去拜师学艺。那时火车拥挤,车门常常上不去,黄波便从车窗外把孩子塞进去,然后凭着小时练体操和芭蕾的功力,一脚先跨入车窗,后翻身潜入,这和后来民工南下挤火车的动作如出一辙。学完琴后,他们又要趁夜赶火车,待回到重庆已是早晨,来不及回家,陈萨就直奔学校上课,黄波赶回单位上班。如此往返一年多,老师实在看不过,自己从成都来到重庆给陈萨上课。
 
可天有不测风云,42岁的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黄波独自一人撑起全家。后来,陈萨的老师远赴深圳,为了孩子的前途,母女二人也就跟随而来,黄波一边在图书馆做管理员,一边陪陈萨学琴。
 
每个中国琴童的成长背后都有父母的无数艰辛,这样的故事也许千篇一律,但能够成功的寥寥无几。黄波是幸运者,女儿陈萨成为享誉国际乐坛的钢琴家。
 
她前半生用舞蹈荣耀了自己的芳华,下半场则以母亲的劳累成就了女儿的青春。那份干练是岁月的磨砺留下的容颜,命运让本该优雅温婉的芭蕾女神变成了真正的战士、人生的赢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