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为什么86版《西游记》无法超越?(2)

时间:2017-04-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天飞 点击:
  舞台上不能自说心事,所以,只能靠动作、表情来表达。而传统戏曲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程式,简直就是一座表达内心情感的宝库。借用戏曲元素,体现在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虎符》中,也体现在脍炙人口的话剧《茶馆》中。例如常四爷的上场,就带着明显的戏曲身段。而演过常四爷的郑榕先生,同时又在86版《西游记》里演过太上老君!
  
  话剧《蔡文姬》更是强调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手段在话剧形式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音乐和舞蹈的借鉴、舞台调度、台词的艺术处理、舞台布景等方方面面。86版《西游记》的闫怀礼先生,同时在《蔡文姬》里演过单于。还有“镇元大仙”吴桂苓、“水贼刘洪”韩善续、“黎山老母”孙凤琴等,都是北京人艺的演员。
  应该说,86版《西游记》中出身话剧的演员,基本都受过“话剧民族化”的洗礼。话剧艺术和戏曲艺术,在他们身上同时体现。
  又比如演金池长老的程之先生,属于另一种类型。他的领域在话剧,然而他却是京剧票友,这是家学渊源。因为程之的父亲程君谋,就是一位极著名的票友。他早年就跟著名乐师陈彦衡学过戏。当年白牡丹(荀慧生)找老生配戏,见其唱功好就劝他下海,当时程家潦倒,出于无奈就搭上白牡丹班子,没想打炮就红,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
  所以,程之先生的传统戏曲功力,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知道了这个背景,再去看程之先生的金池长老,那真把话剧和京剧两股内力轻轻一掌贯通,那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今天靠卖脸卖萌的表情包演员,何能及其万一!
  
  四
  86版《西游记》的第三部分,影视歌舞演员,很多也都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就在上周,央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主演就是我和玉兔公主的扮演者李玲玉老师。这部片子是去年冬天拍的,那些天和李玲玉老师天天在一起,和她聊了很多。她是东方歌舞团的歌唱演员,然而她原本是在越剧团工作的,有深厚的越剧功底,举手投足之间,那种感觉是能看出来的。
  在甘肃高台县的台子寺小学的操场上,李玲玉看到地上有一根玩具金箍棒,就捡起来像风车一样舞起了棍花,惹得旁边的小朋友纷纷鼓掌围观。有的学生说:“我原以为只有孙悟空会耍棍,想不到玉兔精也会耍棍。”
  后来李玲玉老师把这个棍花动作教了我,所以我也能对付着来两下。本来是想找孙悟空学几招,结果棍法得玉兔公主传授,这大概也是一件相当奇妙的事情了!
  
  《西游记张掖寻踪》中李玲玉老师舞金箍棒
  迟重瑞先生主要是演影视剧的,看上去和戏曲不太搭边,但如果提起他的伯父迟世恭,和著名的李世芳、袁世海一样都是富连成科班的“世”字科学员。而且他两个兄弟:迟世尉、迟世德,再加上一个同姓各家的迟世敬,合起来就是“尉迟恭敬德”。迟重瑞先生身上,流淌着梨园世家的血液。
  这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流派的融合,多少举手投足的打磨,多少世家子弟的口耳相传,才汇成了这样一部86版《西游记》!
  五
  86版《西游记》的服装、武打、特效,也带着深厚的戏曲表现形式。
  我们看86版《西游记》,总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魅力在。这种魅力就在演员的一举一动中间。因为戏曲的“身段”、程式、武打,是几百年来的艺术家们摸索实践出来的,它特别贴合中国人的体型仪态,精神气质,尤其是穿上古装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孙悟空跑到龙宫借宝,原著里其实就走了两个过场:龙王先是献了一把3600斤的钢叉,又拿出一把7200斤的画戟,孙悟空不要,龙王就带着他去看金箍棒了。然而86版电视剧里,孙悟空除了耍叉,还耍了双锤、耍了三节鞭、耍了画戟,这其实就是戏曲里的“把子功”。
  猴戏中为了表现孙悟空活泼好动,经常安排许多“把子功”,让他耍锤、耍鞭,甚至耍剑,烘托火炽的气氛。这些近乎杂耍的“把子”,关公、黄忠当然不能使(杂耍成分如果太过,剧界谑称“化学把子”),放在妖猴身上反倒特合适。反正理论上龙宫里面什么兵器都有,多耍几样、少耍几样,完全和原著没有冲突。剧中那段双锤表演,连道具都是从戏台上直接拿来的。戏台上还有夺锤、耍锤、接锤,让锤头顶锤柄种种花样,都在猴戏中有充分体现。孙悟空在天宫偷酒,对着壶嘴喝,这个动作在传统戏曲《安天会》(建国后为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改为《闹天宫》)里是一定会看见的。
  
  《西游记》的武打场面,据说是荀皓和任凤坡两位先生主持的。要知道荀皓先生是荀慧生先生的长孙,任凤坡先生也是中国京剧院的。这样的背景,决定了86版《西游记》的武打一定是戏曲化的。剧中的武打场面都很写意,不像港台剧的那种靠迅速剪辑实现的“拳拳见肉”,而是类似舞蹈场面。甚至助战的小猴、小妖们,跑来跑去,翻个筋斗,也属于武戏里的“群档子”,用来表现混战。
  
  86版《西游记》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每到一集结束时,必有一个“四众亮相”,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其实也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结束时的标准动作。如果这个动作出现在舞台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拉大幕了。
  因为历史上的西游剧,都是属于单元故事型的连台本戏。如果按照演出一般习惯,每本的结尾都会固定有一个亮相,这在舞台剧导演上有个术语叫“打点”。86版西游也是这样,一集讲一个故事,结尾亮相“打点”,标志结束。
 
  这里要说一下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为何很多人嚷不好看。原因之一就是破坏了“连台本戏”的结构,把剧情从中间截开,一集讲不完一个故事,这在现代连续剧中当然无所谓,但配上传统戏曲气质的《西游记》就特违和。现代连续剧大家看的就是故事情节,当然可以抻着观众。《西游记》的故事框架谁不知道?主要看的是表演。所谓“生书熟戏”,只要演好“连台本戏”就完全可以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